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阻力及其解决方案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如今已经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可见,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等各方面现状,分析了我国生态建设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以提高国民环保意识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重点。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环保意识;科学技术一、引言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水平也日渐提高。然而,伴随着我国的逐步繁荣,相关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例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资源越来越稀少,森林大面积减少,矿产资源越来越少,石油等资源日渐枯竭;居民生活环境受到威胁,据有关数据表示,全国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达到400多亿吨。其中70%——80%是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中国目前有近2000种各类水中污染物,据监测,其中有190种是对人体有害的,甚至有20种有致癌的可能。再如近期严重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着我国居民的健康问题。这些问题无疑成增大了我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一步发展的阻力,成为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道理上的一大障碍。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我国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2012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我国又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去,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可见,我国已经开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也间接体现出处理生态问题的紧迫性。二、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第1页共13页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都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即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投资、扩大厂房、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产量。这导致了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能源,破坏了生存环境。而生态文明又是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包括对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以及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生活俭朴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等。[1]因此可见,我国在许多方面是不能完全做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又适应生态文明要求的。针对这一方面,党中央站在一个新的时代高度,纵观国内国际形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及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为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与研究,有利于解决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一系列资源紧缺及环境恶化的相关问题。同时,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建设过程中的一定规律,这对进一步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及又快又好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我国目前而言,我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虽然我国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越剧世界第二,但是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必须立足于自身的资源环境条件,学会使用创新的思维,争取能加快促进消费模式的转变。所以,我国的生态文明的建设理论要点为:坚持和谐的原则,人类身体、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等素质的不断丰富与提升时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具体基本面。秉持人文原则,用人类特有的人文关怀温暖自然生态,是自然物得到滋养与滋润。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蕴含了和谐、循环、协同、适度、有限、人文等方面在内的规则。[2]三、我国面临问题应采用的相应解决方案然而,仅仅靠制度来约束人民行为时远远不够的,若想真第2页共13页正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民的环保价值观。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历史的角度上讲,我国自建国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