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缺陷整改方案施工方案二0一一年三月十三日我公司施工的****工程灌注桩在满足养护期后通过清桩处理外观检查及低应变检测,发现浅部缺陷桩23根,桩头加泥8根,桩头空洞6根,桩头松动1根,未满足测试条件7根以及桩心移位1根等缺陷,为保证复合地基处理质量,必须对缺陷桩进行处理,并保证cfg桩处理后的质量,根据检测结果,经公司技术会议研究决定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处理。一、事故原因分析1、外露钢筋锚固长度不足的。可能是施工时工人失误,标高弄错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钢筋笼较长(15.5m),笼径较小(300mm),钢筋笼自重较大,这样细长的钢筋笼在混凝土中受到的下沉阻力较小,容易造成钢筋笼在振捣器停止震动后继续下沉。我们在施工中对没有预见到这种情况,也没有采取措施,从而导致部分钢筋笼钢筋预留长度不够。从外露钢筋锚固长度不足的缺陷桩数量来看,后者应该是造成此种缺陷的主要原因.2、有空洞的。空洞直径超过150mm的,可能是相邻桩距离太近造成串孔,在施工过程中没能及时发现,待下一根桩提钻时此桩混凝土下沉形成的。空洞直径小于150mm的,可能是振捣器振捣快到设计标高时,为防止振捣杆提出时还在振动伤人提前停止振动,同时混凝土塌落度较小,混凝土在振捣杆拔出后没能完全回收造成的。3、桩头加泥的。可能是由于与邻近的桩串孔没能及时发现造成的,打下一根桩时此桩底部与其串孔,造成下一根桩提钻时此桩混凝土下沉,上面的泥土随之下沉。如果当时能发现此情况,提钻时钻头不动,继续泵送混凝土就能把泥压上来,从而避免此类情况发生。4、产生裂隙的。内部原因可能是在施工时,由于提钻速度较快,空气未全部释放出来,致使桩身产生断面裂缝;外部原因可能是机械挖基坑平整土方时,被挖掘机和铲车碰裂。第1页共6页5、桩心移位较大的。可能是施工时施工人员疏忽,钻孔时钻杆没能找准位臵造成的。二、整改思路:1、钢筋不满足设计要求锚固长度桩的处理思路。1)外露钢筋不符合钢筋焊接长度要求的76根桩,将桩头混凝土剔至钢筋满足焊接倍数后,进行双面焊接至锚固长度(焊接长度满足70mm),并将桩头接至设计标高。2)桩头钢筋预留长度不够设计规范要求50cm的138根桩,将钢筋双面焊接至设计长度。2、缺陷桩处理思路:1)浅部缺陷的23根桩,清除表层混凝土,深挖找出缺陷部位,将缺陷部分剔凿至坚实面后统一处理。2)空洞直径小于150mm及加泥的11、35、61等20根桩,清除表层泥土,较大砼块用手清出,将洞内杂物、泥土、砼块碎屑等用空压机清理吹干,并将空洞壁剃凿出新茬后处理。3)桩头中间空洞直径超过150mm的4、66、196、268号桩,将表面松散混凝土剔凿到坚实混凝土表面后,洞内泥土、砼块碎屑等用空压机清理吹干,并将空洞壁剃凿出新茬后处理。4)桩头松散的85号桩,将松散部分破除至坚实面后补高一标号混凝土至设计标高。5)桩心向内偏移200mm的271号桩,拟采用加强上部承台方式进行弥补(加密承台钢筋密度),桩基可不进行处理。3、裂隙桩处理思路浅部裂隙桩,对裂隙桩单独进行处理,剔除裂隙桩上部,用与桩身高一标号的混凝土按桩径设计标高补桩。对于不易处理的较深裂隙桩,在原定检测方案的基础上,随机指定一根裂隙桩进行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对比完整性桩和裂隙桩试验结果,确定裂隙桩是否能够使用,如果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能满足设计要求,可不进行处理。如不符合要求,应与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共同制定方案。第2页共6页4、接桩方法将剔桩以上土方开挖,开挖直径为3d(d为设计桩径),将上部缺陷桩清出,然后将桩四周加深开挖10cm,将接桩处的桩头凿毛凿平,清理干净,然后浇素水泥浆,补高一标号微涨混凝土至设计标高。如下图1所示:10cm三、施工准备:1、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认真学习和掌握施工工艺,规范规程,使每位施工工人都能熟练掌握施工技术要点。2、现场增加一名专职质量检查员。四、施工工艺1、桩头土开挖将桩周围土开挖成直径1.2~1.6m的圆坑,坑底高程至接桩处桩头以下10cm,人工夯击密实。2、空洞处理清除表层泥土,并将表面松散混凝土剔凿到坚实混凝土表面,对于较大土块、混凝土块用手清出;对于空洞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