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内容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分别以河谷和冲积平原为例,重点解释了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该部分仍以聚落为例,再次解释了地貌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由于河流地貌总是发育于一定的大地貌单元之上,所以,教材分三段阐述了河流地貌对所在大地貌单元,即高原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来源:学科网ZXXK]【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3.理解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能力目标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过程设计】投影展示:下面是我国唐朝诗人胡玢的一首题为“桑落洲”的诗,请结合长江中下游某河段江心洲的演变过程图,思考几个问题。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常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1)诗中“数家新住处”可能位于丁图中的哪一位置?(2)“古岸崩欲尽”的“古岸”是指长江的哪一岸?(南或北)?为什么?(3)“桑落洲”是怎样形成的?(创设意境,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思维空间,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导入地理课,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河流地貌(一)分类[来源:学。科。网Z。X。X。K]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来源:Zxxk.Com](学生联系前面的知识,回忆河流可以形成哪些地貌。)1.讲解。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2.过渡。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注意复习前面的知识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二)河流侵蚀地貌1.讲解。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联系实际生活中流水的流动状况。)2.引导读书。[来源:学科网]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83页倒数第二段,填写以下表格。3.投影表格。(学生阅读讨论回答,教师补充说明。)表: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谷的影响4.教师总结过渡。实际上河谷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地形成河谷的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河谷的形成原理。5.引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3至第84页的内容,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投影河流发育的各个阶段的图片,并绘制剖面图。利用图形分段讲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图16.教师讲解。图1反映的是发育初期的河谷形状,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它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它刚开始形成时一般为沟谷。当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为沟谷流水。若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就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为河谷。(学生对照图形理解。)注意:[来源:学|科|网]河谷是从沟谷发育而来,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稳定的水源,即沟谷一旦获得稳定的水源补给就变成河谷。图2【教师讲解】从图2可以看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这是当“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的结果。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3所示)[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