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起点、内容与实施李艺,钟柏昌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首先需要考虑课程的载体问题,除了常规的“PC机+移动终端十网络+外设”外,以“教学机器人”为载体的相关内容将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生长点;其次,要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本质特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潮流中抓住其一般性、社会性和开放性本质,同时要廓清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课程定位,有针对性地设计内容体系。在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上,该标准系统地设计了整个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设计了不同学段的内容模块。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高中阶段主要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为基础进行设计。在课程的实施方面,建议各地结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模式,创造各种条件持续开始课程,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内容体系在缺少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国家标准的背景下,2012年5月,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组织研制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下文简称“标准”)正式对外发布了。该标准的研制自2010年7月开始启动,前后历时近两年;起草工作的主体是全国各省市信息技术教研员、部分骨干教师及部分高校信息技术课程专家,并先后成立了南京、北京、天津、海南和四川五个执笔小组。起草过程中曾多次向中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和各级信息技术教研员征求意见,多次专门或借全国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之机召开工作会,充分吸取实践一线的宝贵经验。为方使读者全面理解标准文本,本文将就标准研制的主要思路做简要解析。一、课程标准研制的起点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且时刻受信息技术发展影响的课程,无论是从经验的积累还是课程的特点来看,标准的研制存在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标准研制的起点。1.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载体应该有哪些从载体的介质类别看,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类载体,一类是以“Pc机十移动终端十网络+外设”为载体的信息技术,这一类载体在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占有绝对主体地位,所包含的内容既有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也有算法与程序设计等具有专业技术取向的内容。除此之外,我们极力主张“机器人进课堂”,因此有了以“教学机器人”为载体的信息技术。机器人教育在中小学并非罕见,但通常是以兴趣小组、特长生培养的方式开展,我们希望机器人教育能惠及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第一类载体,大家耳熟能详,不再赘述。在此,我们想重点谈一谈“机器人进课堂”的问题。机器人技术软硬结合,又综合了机械、传感和控制等技术,是相关科技活动的良好载体,能够让学生更充分地发挥想象力,结合动手制作,实现创意,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近年来,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教育价值已获得社会认可,但这种教育多以兴趣班或竞赛形式开展,无法惠及所有学生且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三:(1)开展机器人教育所需要的硬件平台比较昂贵且需要专用教室,不适合大面积普及;(2)机器人教学的竞赛推动模式以获奖为目标,具有很强的功利性,缺少基础教育所要求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3)机器人产品由公司主导,不仅商业气味浓厚,而且机器人形式固定,扩展性和兼容性不够,更换配件或更新换代时很容易造成浪费。可见,机器人平台的设计是一个首要问题,究竟是选择元器件平台(现有高中课标提倡的)还是成品机器人平台(当前流行的)?还是以机器人原型或实验箱为平台?需要做多层次多角度的调研分析。我们认为,一种可以走进课堂开展普及教育的机器人平台应该具备如下一些条件:(1)价格低廉,相关配件甚至可由教师自制,而不需要完全依赖采购,以此降低成本和挖掘教师专业潜力;(2)可以在现有学校机房中开展实验,与Pc机互动,无需专用教室;(3)易于操作且交互性强,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可以支持各种创意实验;(4)平看具有开放性,产品不具垄断性,并有丰富的开源案例和学习资源供师生学习、参考;(5)符合科学性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