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赏析》复习一、二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与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考试范围:本学期全部所选课文,尤其是课后作品导读。考试要求:熟悉文学常识三简答或简述(共三题,每题5分,共15分)考试范围:《活着》、《哈姆雷特》、《项羽本纪》、《李娃传》、《一条没有走的路》。考试要求:熟读课文,会简要叙述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与形象的特征、故事主题或故事线索、情节发展过程等内容。四赏析与论述题(共2题,一题15分,一题10分,共25分)考试范围:本学期所选的全部中国古典诗歌、《伤逝》、《判决》。考试要求:背诵所学的全部中国古诗,并都能写出赏析;对两篇小说,熟读课文,熟悉其中的人物关系,能进行主题、主要人物分析,把握推动故事发展的逻辑。五写作(共1题,30分)。综合本学期在课堂上与课本中所学“文学经典鉴赏”的全部内容进行相关写作(具体以试卷为准)。要求言之有物(10分),条理清楚(10分),卷面整洁(5分),不少于500字(5分)。《诗经》的基本知识《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期,《诗经》称为《诗》,或称《诗三百》;汉代,《诗》被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间的305篇诗歌。《诗经》的成书,有“采诗说”、“献诗书”、“(孔子)删诗说”。《诗经》的编排方式,有“六诗”、“六义”两种学说:“六诗”: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义”是指《诗经》的三种诗歌形式和三种表现手法。三种诗歌形式:“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风,即国风,共十五国风,160篇,为各地民歌。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颂,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为祭祀和颂圣之作。《将仲子》选自《诗经·郑风》。它有三重主题说:附会政治的“刺庄说”、皈依道德的“淫诗说”、回归人性的“情诗说”。其主要的文学形式是重章叠唱,也称“重章叠句”、“复沓章法”。《湘夫人》《湘夫人》的多重内涵1、祭歌说2、恋歌说:《湘君》中的男子形象:心不同、恩不甚、交不忠、期不信。3、寄托说:象征屈原忠而见疑,信而被谤的人生经历,上下求索的精神历程等。《湘夫人》三种借景抒情的范式1、融情于景,以情染景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3、铺陈直叙,想象描述《古诗十九首》诞生于东汉末年,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作者皆不可考。南朝梁萧统从传统的古诗中选录十九首风格相近的诗篇,编入《文选》并题为《古诗十九首》,列在杂诗之首,后世遂成为专名。古诗,其体源出于《国风》⋯⋯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诗品》)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惆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刘勰《文心雕龙》)辛弃疾的词作及其特点有《稼轩词》和《稼轩长短句甲乙丙丁稿》,存词六百余首。主要代表作有《菩萨蛮》、《摸鱼儿》、《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清平乐》、《贺新郎》、《西江月》《水龙吟》、《永遇乐》、《祝英台近》、《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等。词作特点:以“豪放”为主,以文为词,善于比兴象征手法,擅长用典,也长于白描。词的基本知识词的名称:又称“乐府”、“诗余”、“长短句”、“依声”、“填词”、“曲子词”。词大致可分为小令(58)、中调(59—90)和长调(91—240)三种。一首词只有一段的,称为单调;两段的,称双调(片、阙);三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豪放词与婉约词有什么区别?1.题材豪放派:多表现对社会生活的种种观察和感受,更多关注社会生活和国家、个人命运婉约派:闺情、离愁、个人不幸遭遇2.感情豪放派:激越、高昂、开朗、刚健、奔放、豪迈壮阔婉约派:闲静、和谐、哀婉、真挚、韵味悠长3.语言特点豪放派:笔力刚健遒劲,气势雄浑豪放婉约派:清新秀丽、婉转舒缓、清雅空灵4.景物特点豪放派:雄奇壮观、意境开阔婉约派:纤巧、细腻、清丽优雅、可人宜意5.选调特点婉约词人常选用《蝶恋花》、《诉衷情》、《雨霖铃》之类宛转抽绎、哀怨低徊之调。豪放词人则多用《满江红》、《念奴娇》、《贺新郎》、《渔家傲》之类音韵洪畅、激越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