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6一、单选题1.一位老市民看到熟悉的粮票,十分激动,动情地讲述过去的岁月:“当年买东西不像现在,什么都是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就连买件棉袄,还要用到棉花票。”1993年5月,粮票停止发行使用。副食品票证、布票、纺织品专用券、自行车券、缝纫机券等票证早已悄然淡出。上述材料反映出()A.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B.国家已不再管理经济C.计划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D.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降低2.1908年5月26日的《大公报》在头版刊登了有关教堂“礼拜”,豫盛瓷器公司大减价和吉林省公民日报社招聘北京天津访员的广告。这一现象反映了()A.该报成为传播新思想的革命阵地B.民族工业进入发展“黄金期”C.社会、商业资讯的传播速度加快D.传统手工业即将消亡3.维新变法时,康有为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被指责成“妖言惑众”。但1912年以后,还留着辫子则被取笑为封建余孽、满奴。这表明()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C.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变化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4.传统中国以礼教立国,服饰不仅仅是民族的外观,还带有深刻的礼的烙印,映衬出特权、等级和道德信念。据民国初年报载,“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这一变化反映()A.西装已代替传统服饰B.服装款式多样缺乏审美C.儒家礼教思想的崩溃D.服饰的礼制限制被淡化5.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府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称呼,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之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A.自由的观念B.平等的观念C.博爱的观念D.互助的观念6.1894年9月,发生于黄海海战时期的邓世昌与其“义犬”的故事一直令国人感动并深信不疑。但亲历黄海之战的美籍军官马吉芬在回忆录中指出,“义犬救人”的故事并不存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6邓世昌和狗是一起沉下去,双双落水而死的。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A.当事人提供的资料最为可信B.单一的当事人记载不符合历史真实C.可以相互印证的资料信度更高D.传说故事不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7.关于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说法正确的是()A说明当时洋装已取代了中国传统服饰B是中国服饰改良和中西合璧的产物C中山装的造型开襟敞袖,颇为活泼D它们都符合民国政府颁布的制服条例的规定8.1958—1962年间,上海家庭妇女参与工业生产景象盛行一时,短时间里,大量妇女走出家门,成为新生的劳动力大军。这反映了当时()A.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B.妇女冲破家庭参与社会劳动实现了男女平等C.妇女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D.劳动力资源无法满足工业生产需求9.1937年历史学家白寿彝在论述中国近代交通事业时曾说:“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下列选项最能体现“交通事业之进步”趋势的是()A.政府政策的扶持B.牵引动力的演进C.公共交通的普及D.民航事业的起步10.1896年8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这一材料最大的价值是可以用于论()A.电影艺术开始诞生B.中国首次放映电影C.国产电影快速发展D.我国有声电影诞生11.下列关于近代以来交通工具更新的表现,错误的是()A.近现代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较显著B.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代步工具C.整个民国时期,人力车与电车、公车汽车长期并存D.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20世纪初12.20世纪初,广东中部地区在织绣厂工作的女性很多,其中上千名女孩组成了一个专门反对包办婚姻的协会,主张和丈夫过新式的生活,有回娘家看望母亲的合法权利。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B.传统的家庭格局逐渐改变C.女性成为社会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