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文献综述(国外现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国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了企业进入和开拓别国市场的一种重要的方式。通过跨国直接投资,企业能够利用东道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节省产品运输成本、绕过贸易壁垒等,增强在东道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跨国直接投资对于东道国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影响。目前,国外学者关于跨国直接投资(FDI)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的研究比较多,相关的研究从区域经济的各个方面对跨国直接投资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就研究方法而言,这些研究中较多地采用了计量分析的方法,同时也有一些学者采用了比较分析等其他分析方法。本文试图对“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的迄今为止的国外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综述。对于诸多学者的各方面研究,本文以其研究的最终结论(观点)入手进行逻辑上的分类,从“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的积极作用”“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的消极作用”“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同时具有正负两面作用且其正负作用难以权衡”“跨国直接投资的作用尚不明确(或跨国直接投资作用的发挥对其他因素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这四个互斥的集合加上“跨国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建设”共五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整合。一.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企业在东道国投资之后,随着其采购、生产、运输和销售等活动的开展,对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综合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居于主流地位的观点。跨国直接投资不仅在总体上对当地经济的增长有推动作用,而且还通过各种渠道将跨国企业拥有的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溢出到东道国的企业,同时还有在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本文从经济增长、溢出效应以及其他方面这三个二级标题对持这一观点的文献进行分类。(一)、跨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少学者利用包括计量分析在内的各种研究方法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对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的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研究,普遍认为跨国直接投资可2以通过各种形式对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的贡献。Chenetal(1995),Harrold(1995),Lardy(1995),Pomfret(1997),Pan(1998)等人对中国的研究;Sengupta和Espana(1994)对韩国的研究;Yue(1999)对东南亚的研究;Dowling(1997)对亚洲高经济绩效地区的研究和Greenaway(1998)对发展中国家的整体研究都得出了跨国直接投资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结论。Whalley&Xin(2006)和Yao(2006)运用两阶段增长核算分解方法,分别验证了跨国直接投资流入对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作用。Blomstrom、Kokko(1998)和Acsetal(2006)认为跨国直接投资通过提供就业、资本流入以及对本土企业产生溢出效应,能够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Blomstrom(1986)、Rivera-Batiz&Rivera-Batiz(1991)、Aitken&Harrison(1992)、Haddad&Harrison(1993)、Nevin&Siotis(1996)、Blomstrom&Kokko(1998)研究后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与经济转型国家,外国直接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Dunning(1993)认为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从外国市场向国内转移资源,对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ShujieYao采用28省面板数据,Pedroni(1999)运用单位根检验,ArellanoandBond’s(1998)采用动态数据估计方法构造了三个关于产出、出口和跨国直接投资的相关方程,验证了出口与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表现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显著而积极的贡献。ShujieYao(2001)运用动态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的技术即GMM方法证明出口推动、跨国直接投资与平稳的外汇市场是对外开放的三个重要因素,为产出高速持续增长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ShujieYao和KaileiWei(2007)通过对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跨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研究,得出了跨国直接投资促进了生产效率提高和跨国直接投资带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知识有利于推动一国生产力的发展两个方面的结论。(二)、跨国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及其对生产率提高的作用跨国直接投资在为东道国带来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各种渠道,跨国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