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半江瑟瑟半江红。(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答案】(1)半江/瑟瑟/半江红。(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解析】【分析】(1)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首先是篇幅固定。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或根据诗歌的意思划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是“半江碧绿半江艳红”。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首先要明确“可怜”是“可爱”之意,围绕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抓住“可爱”这条情感主线,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故答案为:⑴半江/瑟瑟/半江红。⑵“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对七律的朗读即可划分节奏。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在理解时要反复朗读。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银山碛西馆①岑参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②西月如练。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③迸人面。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注】①银山碛(qì)西馆: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其西有吕光馆。②铁门关:在焉耆以西五十里。③胡沙:胡地的风沙。(1)请赏析“飒飒胡沙迸人面”中“迸”一词的妙处。(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迸”,原意是爆开,溅射,这里是扑打的意思,表面上表现飞沙的力度之大,实际上表现边塞风的力度之强,使“风似箭”更为具体化,十分突出地表现了边塞烈风的狂暴,从而展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之恶劣,生活环境之艰苦。(2)欲扬先抑(或反衬,或借景抒情)。既反映了边塞艰苦的戎马生活,更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解析】【分析】(1)诗句“飒飒胡沙迸人面”的意思是:飒飒飞扬的风沙扑打行人的脸面。“迸”本是“爆开,溅射”的意思,这里是“扑打”的意思。这句表面看似写“沙”,而实际是承第一句写“风”,具体传神地侧面写出塞外风的力度之强,表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环境的艰苦。并与上文的“风似箭”相照应。(2)诗的前四句叙写了塞外的恶劣环境,末两句则借典言志,抛弃传统士人的性格气质而直逼功名的追求。所以这首诗采用了衬托或借景抒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想要在艰苦的戎马生活中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据此分析作答。故答案为:⑴示例一:我赞成更换,旧铜马立在闹市区不安全,而且新的外表有光泽,展现出咱们盐城新的风貌,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内蕴。示例二:我赞成修复,旧的精心修复(或修旧如旧式修复),比换新的更有纪念意义,老的铜马并不只是一个城市雕塑,而是代表着童年的回忆、曾经的故事、新四军的精神。⑵欲扬先抑(或反衬,或借景抒情)。既反映了边塞艰苦的戎马生活,更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点评】⑴本题考查体味诗歌中遣词的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词语的原意和在现在语境中的含义进行内容和情感、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即可。⑵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情感的分析能力。解答时通读全诗,在通译的基础上感受表现手法,情感则可通过题目、内容、关键词句、作者和注释等多方面来进行分析。3.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唐)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