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知识经济与智力资本概述第一节知识经济的含义与演变在知识经济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出现过各种不同的定义。本文采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一文中给出的定义: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作为讨论的基础。这个定义概括了知识在新经济型态中三种角色。第一知识作为一种投入,与传统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和实物资本一起直接参与价值的创造;第二,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第三,知识作为一种产品,供人们消费或投入再生产过程。因此,知识经济实际上应称为“基于知识”(knowledge-based)或“知识驱动”(knowledge-driven)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经济知识化的过程,也就是生产要素和产品中知识的比重不断加大的过程。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经济阶段。首先是以种植和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在该阶段,土地和劳动力为主导生产要素,并且由于人口的逐渐增多和可开发土地的减少,土地成为个人、家庭或国家经济财富的决定因素。生产知识的进步不能说没有,但极为缓慢。第二阶段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在该阶段,实物资本代替土地成为主要生产要素。技术和知识进步的作用虽然显化,但其速度和规模仍是有限。从短期来看,它们被认为是稳定的。并且,广大的产业工人仍是以劳动力、而并非知识贡献于财富的创造第三阶段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知识经济。在该阶段,技术和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财富的主要贡献因素。知识对产业形态的改造为两方面。其一,新型知识产业的兴起。如电脑软件业、管理咨询业、现代通信业、金融服务业、教育文化产业和现代媒体业等。这些产业要么提供知识产品,要么在其提供的实物产品中知识的成分占大多数。其二,知识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农业和制造业虽然仍保持其形态,但内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土地、劳动力甚至实物资本的投入量逐步下降,而知识含量逐步上升。尽管早在工业时代,设备和工艺先进性或经营者的才能与知识性因素对产能的重要作用已被人所认识,但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将技术看作外生变量。在简化的生产函数P=F(L,K)中,技术被假定为短期不变,在此条件下,产出仅依赖于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而且,无论劳动力,还是实物资本,都须遵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这在技术发展和知识积1“Knowledge-basedEconomy”,1996Science,TechnologyandIndustryOutlook,OECDReport,1996累与更新相对缓慢的年代是适用的。但在现代的信息社会,把技术假定为短期不变是不成立的,因为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而且,知识不仅独立地创造价值,还能改变劳动力和资本的素质。对于知识如何修正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的问题,本文不作深入探讨。知识在当代企业和经济发展中可以弥补劳动力和资本的不足,在两者不增加,甚至减少的情况下仍大幅度提高产出,却是不争的事实。例如,美国的微软公司几乎空白起步,在不到20年时间里成长为市值3000亿美元,仅次于通用电气的世界第二大企业,充分体现了知识(主要为程序开发能力)和知识产品(主要为操作系统)的巨大财富创造力在硅谷有数千家类似微软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正是它们支撑了美国在信息产业的优先地位并使美国的“新经济”打破传统的周期性衰退,保持强劲的增长。相反的例子可以举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对世界经济趋势所作的悲观预测。当时的一些经济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认为全球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将在数十年后枯竭,而经济也将届时走向崩溃,唯一的出路是停止增长2。他们的观点表述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与此同时,持相反观点的人则指出,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要通过资本品的消耗而获得,罗马俱乐部过低估计了技术进步对增长的积极作用,而知识经济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学界对知识经济的认识,也是随着知识在经济中地位的不断上升而逐渐深化的。经济增长理论代表人物索洛曾提出,传统经济学只强调劳动和实物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忽视技术进步的作用。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鲁普发表了《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首次明确地将知识与产业相联系,详细分析了知识和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