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小智慧本”成为幼儿科学探究的助推器》一、课题简介我园早在80年代起,就确定以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为办园特色,选择幼儿可见、可闻、可触摸、可操作的自然物体,周围世界的自然科学现象为教育内容,让孩子在看看、想想、做做、玩玩中动手动脑,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我园的科学教育课程先后经历了“生物观察阶段”——“科普启蒙阶段”——“现代科技教育阶段”。(加导论解释)每一阶段,教师们对科学教育中“记录”的实践探索活跃热情。但我们发现,教师们对记录的探索,存在着误区,如,过分注重记录的形式,而忽略了记录对于幼儿探究的真正作用,缺乏对记录深入分析、甄别、设计的能力;再如,对记录的探索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上,缺乏与同伴的分享交流,缺乏经验的整理与提升,等等。幼儿虽然具有初步的记录意识,但记录形式单一,记录能力参差不齐。记录,并未像教师们理想中的那样,成为幼儿科学探究的助推器。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记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它能呈现幼儿自己所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呈现幼儿的问题、观察过程与结果,它伴随着孩子探究过程的主要阶段,为孩子们依据事实进行思考和得出解释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记录要求幼儿面向真实,有助于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使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趋于客观,从而获得初步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我园在多年幼儿科学教育课程研究的基础上,于2010年6月申报市规划课题《让“小小智慧本”成为幼儿科学探究的助推器》,把记录本设计为“小小智慧本”,发挥“记录”的功效,让孩子在科学探究中,学会观察、善于记录,提高探究质量,体验成功、感受快乐。经过课题开题论证,吸取专家的指导意见后,我们把研究目标调整为:1、通过“小小智慧本”的运用,使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喜欢用多种方式、主动地进行记录,有记录的兴趣。并初步养成简单记录的习惯。2、以“小小智慧本”为载体,帮助幼儿能用适宜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探究、问题与发现,习得初步的记录技能,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3、通过实践积累和理论提升,建构一系列培养幼儿记录能力的教学策略。二、研究工作主要进展研究初期,我们首先分析幼儿的思维特点与认知特点,学前期幼儿的思维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幼儿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主观性、以自我为中心和拟人化,幼儿对事物、现象的记录,往往带有主观想象的特点。另外,幼儿的学习、发展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他们依照自己的方式通过活动、通过自身的活动作用于客体来建构科学知识。因此,他们经常通过动作、语言、简单图示等形象的方式来“纪录”自己的发现和疑问。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我们预设了不同层次的能力发展目标。年龄段思维特点记录方式与特点预期的记录兴趣与能力小班经常借助动作进行思维。跟从的、集体记录为主1、乐意参与集体记录,体验记录的乐趣。2、在教师指引下,把猜想与发现,用形象的实物、图示等简单的方式进行恰当的匹配。中班形象思维发展迅速。集体记录与个别记录1、有兴趣地参与集体与个别记录,愿意与老师、同伴分享自己的记录过程与结果。2、学习看懂不同形式的记录表,并尝试在表格中进行记录。大班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逐渐萌芽。小组、个别记录1、初步具有主动记录的意识,感受记录对探究活动的帮助,体验探究的快乐。1、在自由的探究活动中,能较为自主地选择记录方式与时机,进行适宜的记录。2、能用图标、文字等符号进行适宜的记录,呈现猜想与探究的轨迹、展示探究结果。在此目标引领下,我们创设智慧本,整理不同年龄段的适宜记录、通过记录能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探究的内容,关于日常观察:小中班的《我们的植物书》,大班的《我的植物书》、《我的动物书》、《神奇的昼夜变化》、《哪个季节雨水多》、《月亮变变变》;关于科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大班的《我发现我快乐》。目前正在进行的是:年龄段集体活动中的记录日常观察中的记录内容形式内容形式小班1、《蔬果沉浮》2、《有趣的萝卜》以教师主导的记录记录为主《我们的植物书》包括:葱、蒜、水仙花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