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员工权益保障评价考核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现行财务分析或效益分析中,有为所有者服务的盈利能力分析,有为债权人服务的偿债能力分析,有考核经营管理业绩的营运能力分析,有考核贡献度的分析,还有综合分析、趋势分析等,唯独没有考核评价企业员工权益保障情况的分析。为什么会“忽略”了这个分析,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1.现行财务分析及其指标体系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西方国家的财务分析没有这方面的,我国的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教材中也就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纯粹是为资本家服务的,不关心员工权益是很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关心员工利益是不应该的。我们的《财务分析》、《财务管理》教材,内容有好多章,没有一章、一节讲员工权益的。2.认识上存在误区。这些年许多人认为,企业的资产是投资者购置的,投资者是企业的主人,员工是被雇来干活的,不再是企业的主人,“工人阶级是企业的主人”这句话不提了。财务分析是为主人服务的,既然员工不是企业的主人,就不需要为他们提供财务分析。我认为这个看法是右倾观点。过去认为只有劳动者才是企业的主人,投资者不是企业的主人,太左了。没有人投资兴办起企业,劳动者上哪去干活?现在来个180度大转变,说只有投资者才是企业的主人,劳动者不是企业的主人,走向右的极端。什么是资产?过去认为只有物质才是资产,如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现在人们认为资产是能带来收益的资源,知识、技术、商誉等能给企业带来收益,而且能带来超额收益,所以人们把它们也列入资产,叫做“无形资产”。员工的劳动力也能给企业带来收益,所以也是企业的资产。不仅如此,员工的劳动对收益的贡献比机器设备、原材料这些死资产大得多。机器设备是死的,只有员工把它开动起来才能创造收益。如果把员工当主人看待,调动他们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他们就会努力工作,千方百计增收节支,这样才会提高企业的收益,投资者才会得到更多的报酬。如果把他们当雇员看待,他们就不会积极主动增收节支,企业就不会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员工”和“雇员”两字之差,反映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员工只为企业提供劳动力资产的使用权,所有权紧紧把握在自己手中,如果企业不能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他可能会“跳槽”到别的企业,情节严重时会导致罢工,企业的损失可就大了。所以,投资者和员工都是企业的主人,只有这两个主人和谐相处、协调一致、齐心合力,企业才能长久持续繁荣。因为员工也是企业的主人,所以要有为这个主人服务的财务分析。还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目的上的误区。几乎所有财务管理的教材都把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说白了,企业理财的唯一目的就是为老板赚钱。老板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惜污染环境、损害员工权益、偷税漏税、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干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在这种目标观下,忽视员工权益分析就是很自然的了。西方国家早就产生了“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不能只为所有者赚钱,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其中包括不能损害员工权益。我国在这方面已经落后,要迎头赶上去。我们要认识到,企业不能只为所有者谋利益,还要为员工、社会谋利益,这才是社会主义的、的生产经营管理目标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劳动力供过于求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种状况是长期的。这种状况对雇主阶层十分有利,对劳动者非常不利,劳动者是弱势群体。有些业主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经常损害员工的合法权益,例如拖欠员工工资,特别是拖欠农民工工资;不为员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障金;克扣员工工资;不给员工节假日;加班加点不给加班费等等。防止、减少此类现象,除了完善法制外,还要有经常性的员工合法权益的分析、考核和评价机制。当前形势下,建立员工权益分析体系有着迫切性,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不能再拖下去了。十六大早就提出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最近中央又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社会要使全体人民都富裕起来,不仅要使农民富裕起来,还要使城镇的工薪阶层也富裕起来。如果只是产生了一批百万、千万、亿万富翁(老板们、经理们),广大工薪阶层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