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及草场承包工作培训班上的讲话自治区农牧厅次真(2011年7月28日)同志们: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草原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根据自治区6月24日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自治区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举办本次培训班,对各地(市)的业务骨干进行培训,目的是要进一步深刻领会自治区领导讲话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重大意义,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政策规定,进一步明确各阶段的工作程序和主要任务,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不折不扣、扎扎实实地组织好、实施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确保政策宣传、执行和落实不变调、不走样、不缩水。此次培训我们邀请了财政厅和各地(市)的分管领导,那曲地区对培训工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代表农牧厅对各位领导、学员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和热烈欢迎。借此机会,我讲几点意见。一、充分认识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重大意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对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重大意义均作出了深刻阐述。鉴于实施此项政策意义重大,我想再次进行强调,希望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推动工作。第一,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需要。我区天然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多种生态功能,是我国水资源的主要发源地和涵养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但在气候变化、投入不足、超载过牧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我区草原仍呈现“点上好转、面上退化,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草原生产力日趋下降,直接影响到畜牧业和牧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草原生态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中央及时出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通过实施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缓解草畜矛盾与草原生态压力,解决制约草地畜牧业经济发展的瓶颈,能够有效巩固现有草原保护与建设成果,遏制草原退化,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牧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第二,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有效增加牧民收入、促进牧区和谐发展的需要。西藏的草原牧区属于边远地区、落后地区和生态脆弱区,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地区和难点地区。与农业相比,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弱;与农民相比,牧民的增收渠道更单一;与农区相比,牧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度更大。草原生态恶化、承载力下降,牧民增收缓慢,还将使农区和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落实牧民生产性补贴,从增加牧民收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入手,可以有力增强牧区发展后劲,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作出贡献。第三,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需要。草原牧区既是牧民群众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国家主要的陆地边界线,广大牧民群众祖祖辈辈承担着守土护边的重要职责,为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领土完整作出了重大贡献。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牧区生态和生存环境,能够稳定人心、凝聚力量,彻底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妄图分裂祖国的图谋,为维持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二、对两年来试点工作的回顾2009年,在财政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率先在全国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工作。两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试点地、县狠抓落实,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成果。通过试点工作开展,进一步加大了草场承包到户力度,重新核定了草场载畜量,各类基础数据得到了核实完善,做到了数据可靠、权责明晰、效益直接。试点县草场承包到户面积达到1.9785亿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93.7%,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二是牧民群众思想观念进一步转变。试点工作的开展,增强了牧民群众对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对草原作为资本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建设养畜和注重生态保护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