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意先生职业生涯访谈——华晨研究院首位技术总监访谈录一、前言:走进张乐意先生的办公室,这是一扇开放式的见方隔段,有十几平大小,一套办公桌,一套会议桌,淡蓝的格调,简单素雅。桌面上摆放着一个笔记本,一个小巧的记事本。我感触到,这样的布局真好,员工可以无障碍地走进来,面对面的沟通。移走一户门,打开一道窗。没有等级,自然平和。这是华晨研究院首任技术总监给我的第一印象。闲话少说,书归正传。华晨研究院一纸红头文件下达后,来了一个什么样的技术总监,激起了整个研究院的好奇心,成了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今天,我就是为了这件事来的,向研究院同事们展示一个真实的张乐意先生,而不是一纸红文,凭空猜测。二、被采访人简介:张乐意,华晨研究院首位技术总监。湖北荆州人,童年生活在富饶的江汉平原上。1981年现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毕业,期间,武汉理工汽车系讲师,5年。1989年美国东密歇根大学机械制造硕士毕业。期间,克莱斯勒吉普车/卡车部引擎研发部4年。1993年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计算机硕士毕业。1994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14年,期间,获得福特总裁颁发的BusinessLeadershipInitiatives奖多次获得福特总工奖项。回国后,曾获芜湖2008年创新团队带头人称号。精通底盘动力学性能开发、NVH性能开发、底盘系统设计。三:访谈录:3.1职业生涯准备期记者:张总监,您好。能不能说一说您的中学生活,您在上大学之前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张乐意先生(以下简称“张”):您好,我小学还没毕业,66年,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取消了高考,我的初中和高中每天就是写大字报、参加游行。没有一本正经上过几天课,一直在持续的动乱中。老师都经常被抓到街上游行。学生整天放羊似的疯玩。记者:那么老师无心教学,学生不上课,那您怎么会考入武汉理工学院的呢?张:在长年动荡中,出现一个人,影响了许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我的命运。1977年,邓小平先生恢复了高考,11年间积聚的人都在那一年参加高考,当时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甚至我记得,当时最小的十五六岁,最大的能有三十岁。我就是在这样混合班级中,读完的我的大学。记者:您当初的志愿,就是汽车专业吗?您自己报的吗?张:刚恢复高考时,还有相当的“单位同意”的味道,当时的志愿不是想报哪里就能去哪里,国家分配。我被分配到汽车专业。从那时起,我就与汽车解下了不解之缘。记者:您说过没上过几年课,还能考入大学?那么您是不是比较聪明的呢?呵呵。张:聪明不敢当,我就是很平凡的常人。在上大学中,我之所以成绩特别好,其实我是付出过许多辛苦的。因为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所以我一直有一个强烈的童年梦想,就是有一台收音机。那时,一个小收音机,就是我的动力。这种奋斗是一种乐趣,丝毫没意识到清苦。3.2职业生涯选择期记者:81年,你武汉工学院毕业后,您直接参加工作了吗?张:工学院毕业后,我被留校,在教研室做讲师。汽车专业是工学院的重点扶持专业。作为讲师我被派到美国深造。我所在的密西根大学运输研究所是美国非常著名的运输车辆研究所。研究所里的研究方向,代表着当时最为前沿的汽车行业理念。我的老师SEGEL教授,所学专业为航空操稳,毕业后主要从事汽车操稳研究,是世界级的汽车动力学先驱之一,是我的启蒙恩师。现在汽车行业上的操控术语就是大多从那里(航空操稳)起源的。我记得,当时我用的办公室,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老师坐过的,我就坐在他的位置,我现在还对当时的办公桌有深刻的印象。记得我在学院任教时,一年之间,由机械工程部分别请来三位来自不同国家的汽车专家,正是母校这项安排,改变了我的命运。当时,一个是来自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Willumeit教授,他所编写的汽车动力学教材现在在国内还很受追捧,当时我二十几岁,我负责接待他。另一位,是日本教授。第三个人,就是我的恩师,SEGEL先生,当时他的年纪就已经很大了。我与SEGEL老师,因为英语交流较顺畅,接触比较多一些,我经常找他探讨汽车方面知识,他看我工作特别肯用心又诚肯,就把我带到美国。出国前,学院给我进行了一次短期强训外语的机会,现在,我还特别感谢母校为我做的一切。我刚去美国不久SEGEL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