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生态城市规划及管理项目-中国德国政府合作项目,致力于加强中国生态城市策略,使得中国城市化进程可持续发展。http://www.wwfchina.org/“中国生态旅游研究项目”最新研究成果2002-09-2515:09:06第1页本世纪80年代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就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大会通过的《21世纪行动议程》呼吁人类关注地球、关注环境、关注可持续经济发展,各国政府也都对保护环境做出了承诺。此次大会成为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里程碑。90年代,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我国人口数量居世界各国之首,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近年来,改革开发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其结果是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环境已日趋恶化。旅游业在80年代的飞速增长,在赢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传统的大众旅游方式也暴露出种种弊端。因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也势在必行。WWFCPO保护区项目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合作开展了“中国生态旅游研究项目”。以下是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供大家下载和阅读。中国生态旅游研究综述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综述基于保护的社区旅游规划-培训手册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迎接大陆城市化的新阶段城市网2002-9-810:17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顾文选一、中国大陆城市化发展半个世纪的回顾1)城镇人口的增长过程大陆城镇人口增长过程五十年来可分三个大阶段。第一阶段廿世纪五十年代,伴随国家工业化发展,前苏联支援156项大工业项目上马等,各省要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市、县也要建立地方工业,城镇人口迅速增加。1949年大陆城镇人口5765万人,到1960年增加到13073万人;设市城市从136个增加到199个;城镇人口比率从1952年的10.6%发展到1960年的19.7%,每年增加0.8百分点。第二阶段60-70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民经济整体停滞不前,城市人口增加仅限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大陆城镇人口从1960年的13073万人,1977年增加到16669万人,17年增加3596万人,年均增加211万人;城镇人口比率从1960年的19.7%下降到1977年的17.6%。第三阶段八十-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到2000年,我国设市城市从1980年22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从2874个增加到19780个;城镇人口从19140万增加到45844万人,净增2.67亿人,年均增加1335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从19.4%发展到36.2%,年均提高0.84个百分点。这是大陆城市化迅速持续稳定发展的20年(图1)。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2)不同阶段城市化的不同特点半个世纪大陆城市化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五、六十年代,方针是"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城市着重发展工业生产,工厂遍地开花,对经历了几十年战乱的祖国大陆,这一方针对发展经济、恢复生产有积极意义。随着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大陆城市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即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建设阶段。这一时期的缺点是,不注意生态环境,不重视生活服务。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进一步扩大了这个错误倾向,许多城市生活设施废弃,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比如有东方威尼斯之誉的苏州,在14平方公里的历史古城范围内,曾有大大小小500多家工厂、作坊。杭州西湖周围曾有50多个排污口,工业废水日夜不停地往西湖里排。类似这样的事例很多。这是第一个阶段,可称之为"生产型"城市阶段。文化大革命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应该既是生产的载体,也是消费的中心,同时还是人类文明孕育的基地,城市必须具有多种功能和良好方便的生活条件。从80年代初起,城市的各类住宅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住宅建设投资从1993年起每年超过千亿元以上,2000年投入达4900多亿元人民币,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入为2000亿元人民币;同住宅建设相配套的学校、商店以及其它服务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相对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