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创业》杂志2003年8月号封面故事许国庆访谈录华尔街培训落地中国文/本刊记者胡冰契机记者:从您个人的经历来看,主要从业经验在金融投资领域,但您自己创业却没有选择继续做投行业务,相反却是干起了圈外的人力资源培训。常言道,不熟不做,您弃熟就生,出于什么考虑?许国庆:您可能比较多地注意到了我在摩根大通与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的工作经历,但我在离开上述公司后,还在香港最大的“人”字猎头公司做了一年金融“猎头”。这段经历对我很重要,我现在干的金融培训就是从那时开始萌动念头的。“人”字猎头公司里的“猎头”们许多毕业于像哈佛这样的国际著名商学院,还有不少是来自国际各大投资银行的资深银行家,当时我在里面还算是“小字辈”。我原来认为国内金融界像银行、证券等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相当高,是很不错的;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人”字猎头公司的“猎头”们,几乎从不考虑从国内出来的金融从业人员,而是把目光投向海外各大金融机构。究其原因,就在于国内金融界从业人员知识不少,但技能较弱。他们说:在国内,找银行干部易,找能够与国际同行长期共事的银行家难。这一点给我很大的震动,当时经济全球化趋势已很明显,中国正加紧进行入世谈判,国内金融业与国际接轨是大势所趋;如果国内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停留在这样一个现状,那么,入世后所受的冲击真是令人不敢想象。改变这一状况,避免近乎糟糕局面的途径之一就是加强金融培训,提升国内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因此,自己才有了回国搞金融培训的想法与冲动。记者:差距意味着落后,但也意味着商机,您当时是否在受到震动的同时,也意识到商机的存在。许国庆:当然。由于已提前触及到中国人在外企晋职的“透明天花板”,在雷曼兄弟公司时自己已有独自创业的念头;而在“人”字猎头公司的经历,更坚定了自己独立创业的信心,也提供了一个契机。记者:但最终下定决心,从做金融“猎头”到当金融“教头”,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许国庆:应该讲,最终选择做金融培训与我自己的身世还是有一定关系。我出身于教师世家,我父亲是老师,在北外教书;母亲、弟弟、妹妹也都是老师或曾当过老师,就我自己沾了铜臭,在金融圈里摸爬滚打。但打小时候起就受到的耳濡目染的影响,使我灵魂深处始终有着一份对太阳下的最光辉职业的向往。当然,我现在从事金融培训,仍然是一个商业行为,但相比较其他行业,与教育贴得更近一点!这也许是当时创业时的一个潜意识吧!记者:选择人力资源培训作为创业起点,当时是不是也考虑到了这一行所需的资金门槛较低,而知识密度又较高的缘故?许国庆:这一点当然也考虑到了,但也不完全是因为这一点。培训业是所谓现金流产业,只要你能搞起来,基本上不存在大的经营风险。但也不能因此就说培训业资金门槛一定很低,像长江商学院,搞MBA培训,启动资金也是很大的。我们当时之所以决心开展国内金融培训,一个是觉得国内有300多万金融从业人员,做好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另外,也是考虑到自己在这方面存有优势,毕竟是金融圈内出来的,在国外大银行里呆了很长时间,虽然从“圈内人”变成了“边缘人”,但毕竟要去做的事情还是在自己的能力控制范围之内。因此,实际上还是应了那句老话,不熟不做,只是“熟”得不同一般罢了!锲入记者:您正式回国创业是在什么时间?许国庆:1998年8月,在北京成立了诚迅公司,专职做专业的金融培训。记者:我注意到您很强调“专业”二字,您的意思是指什么?许国庆:我是说,在国内同类公司中,诚迅也许不是最大的,但培训质量可以讲是最高的,因此也可以说是最专业的。记者:但我听说,刚回国时您的专业化培训却不为国内金融界理解与接受,甚至可以说是受到了冷遇,是这样吗?许国庆:是的。当时国内金融业流行的所谓培训,不是专业化的技能培训,而是类似于“财经评书”的讲座。就是请一些经济界名人来做场演讲或经济形势报告,演讲者酣畅淋漓,听讲者也有滋有味,高兴处大家共同大笑三次,但笑过之后也就过去了,听众基本上没有什么提高。您知道,国内银行业绝大部分是国企,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金融企业,其行为更类似于行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