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传播中的舆论共振现象-新闻学文艺传播中的舆论共振现象黄晓敏【摘要】文艺传播是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传播所传达的舆论是不易察觉的,能够潜移默化地对人产生影响。但是在文艺传播中极易出现舆论共振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对于舆论的引导弊大于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艺传播的主体的草根化、传播内容同质化、传播渠道商业化三个方面,并对此提出提高传播主体媒介素养、引导舆论分流、健全传播机制三个方面的策略来防止舆论共振。关键词文艺传播舆论共振舆论引导一、文艺传播与舆论共振1、文艺传播文艺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关于文艺传播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曾耀农在《文艺传播学》中指出文艺传播是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艺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①也有学者对比中西方的文艺传播来下定义称文艺传播是指各种媒介手段从事的,包括小说、绘画、雕塑、美术设计、艺术摄影、舞蹈、戏剧等在内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接受现象。就是指社会生活中包含创造性想象、美学意向设计、情感表达和娱乐功能的信息传播现象。②在西方文艺传播被简单概括为“以娱乐为目的的传播”。显然,西方的文艺传播外延要大于中国所认同的文艺传播。本文将文艺传播的外延缩小,应用孙宜君先生对文艺传播所下的定义,即“文艺传播是人类交流文艺信息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特定的媒介进行文艺信息的传递,接收与反馈的总称。”③文艺传播的历史发展过程与人类传播的历史发展轨迹是相同的,都经历了口头——文字——印刷——电子传播时代这一过程。但是文艺传播不同于一般信息的传播,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文艺信息从其传播内容来说具有“消除不确定”的特点,但是就其信息的性质而言它又加入了不确定性因素。文艺传播的内容是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并不完全是真实的,社会对其的接受度相对较大。文艺传播进入电子传播时代,其技术的发展促使了文艺的商品化,商品化进一步促使文艺的广泛传播。商品化进入文艺传播,大量复制、批量化的生产促使了文艺传播中舆论共振现象的出现。2、舆论共振现象舆论共振现象即“一个短时期内,社会中相当多的公众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件作品(节目)、一两种消费时髦上,只有一种几乎一致的评价能够流通,不同意见很难有立足之地。”④这与“沉默的螺旋”相似,即舆论的“一边倒”。对待舆论共振现象要采用“二分法”。一方面,对社会具有积极作用,在改善环境、民生等议题上舆论共振有利于引起重视、促成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在文艺传播这方面要讲求多种艺术形式、多种表达方式、讲求艺术的独特性、个性而非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艺术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对于艺术作品中表现出的“态度”在传播中极易形成舆论。这种舆论的大肆传播又会反过来促使文艺作品的更进一步传播,这就出现了复制、雷同,形成一种“潮流”。近年来,这种“潮流”越来越多,在各个领域都有出现,公众在此过程中乐此不疲。例如真人秀节目的泛滥、电视剧、电影的改变翻拍、青春类电影的发酵甚至是《小苹果》的走红等都是一种舆论共振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文艺传播的舆论走向愈发难以预料,对于文艺形态的舆论的引导也愈发困难。这其中不乏公众自己的声音,但是更多的是这种巨大的舆论洪流所形成的压迫。艺术领域内强大的技术手段以及商业化思维掩盖了艺术作品本身的“韵味”。例如谈及青春就是初恋、高考、流产、堕胎、天各一方等名词,这是艺术对人的一种掠夺或是压迫,不管是对于人的思维还是对于人的记忆。以青春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在一时内占据各大影院,商业宣传无孔不入,这种对于公众眼球的吸引成功引起舆论共振,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是不利的。二、舆论共振现象泛化的原因1、传播主体草根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兴媒体、自媒体迅速成长起来,并逐步为公众所熟悉,当代的文艺传播不再是少数人的个体行为,而是全民参与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基于互联网便捷迅速、反馈及时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文艺作品的创作,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作品。自媒体的发展使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