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于志晶刘海岳金凤李玉静程宇张祺午摘要:职业教育是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对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要做出快速有力的反应,一是培养规模要有大幅度提升,二是培养重心要向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转移,三是培养专业要向重点领域拓展,四是培养体系要更加融通开放。要以现代学徒制推广工程、绿色技能开发开发工程、制造业工人技能提升工程、产教创新联盟建设工程、职业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等为载体。关键词: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5)21-0010-15根据《中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关于专项研究课题的要求精神,本专题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重点分析我国制造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提出我国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政策建议。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及技术技能人才的作用(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对制造资源(采掘的自然物质资源、农业的原材料或工业的半成品等)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为生产部门提供生产资料,为社会提供生活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产业分类中,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是工业中除采掘业和公用事业之外的产业[1]。作为人类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方式、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物质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历史证明,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实践也证明,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力发展制造业,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百年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信心不动摇,通过制造业创新升级,铸就更加坚实的强国之基[2]。(二)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近10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85%。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我国共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比2008年增加65家,其中制造业企业56家(不含港澳台),连续2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数仅次于美国(130多家)的第二大国[3]。资料来源: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三)教育优先发展是实现制造业追赶的重要保障自19世纪中叶迄今,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我国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实现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我国长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成功实现了“人力资本积累先于经济追赶”的目标,完善和发达的教育体系为制造业提供了充分的“教育红利”。以中国和美国比较为例:1950年,中国15~64岁人口是美国的3.3倍,总人力资本(指15~64岁人口数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乘积)只有美国的38.8%;到1970年,中国总人力资本超过了美国;到2010年,中国总人力资本相当于美国的3.60倍;预计到2020年,中国总人力资本将是美国的3.85倍。见表1[4]。说明:总人力资本=(15~64岁人口数)×平均受教育年限。计算数来源:PopulationDivisionofthe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oftheUnitedNationsSecretariatWorldPopulationProspects:The2012年份195015~64岁人口(100万人)总人力资本(10亿人年)中国美国中国/美国(%)中国美国中国/美国(%332.94102.18325.80.3330.85638.81960366.61111.76328.00.7331.02371.41970454.24129.49350.81.4541.395104.11980585.73152.17384.93.1221.828170.61990756.64167.59451.54.8652.024237.32000864.73188.65458.46.7882.379283.12010999.57209.51477.19.896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