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的经典表述及其当代价值|20XX年意识形态工作总结摘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进行意识形态批判实际贯穿了他们一生的理论生涯。他们在批判过程中充分论证了旧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问题,揭示了其产生的认识论根源、阶级基础和相应的社会背景,并论述了一般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公共性品质。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彰显了巨大的理论品质和理性光辉,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意义。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8-0005-06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科学中是最难以把握的概念”,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作为现代政治建构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意识形态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有人认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从未进行系统的论述”,意识形态只是他用来批判形形色色意识形态形式的工具和标签,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更是模糊不清的;有人认为,恩格斯虽在晚年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完善,也只是沿着马克思的思想理路加以补充和发展,没有真正跳出马克思意识形态的理论框架。这些观点虽有失偏颇,但也在侧面警示学术界,对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解和把握,不应脱离他们经典文本的具体语境去一般性地谈论,否则就客观上造成了对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解读上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在当代,到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探寻意识形态理论,正本清源,成为政治一社会学科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一、马克思、恩格斯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及其根源在学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存在颇多争议,理论家们都无法以严密的逻辑论证和深刻的理论分析说服他人,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并为第1页共4页现实提供参考,因此,从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探寻解读有关意识形态的经典表述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意识形态”一词被广泛使用于学术话语和社会生活中,马克思、恩格斯虽是意识形态问题的奠基人,但却不是意识形态概念的创立者。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意识形态原理》(1801年)中首次提出“意识形态”这个术语,在法语中,“ideologie”的原意是“观念学”。在特拉西和观念学家们那里,“意识形态”只是作为观念科学出现,因为它过分强调感觉的作用,对宗教和世俗权威造成威胁,从而受到拿破仑的否定和压制,后来就被视为一种空想和幻想,同虚假意识、歪曲现实联系在了一起。马克思、恩格斯最早使用意识形态范畴是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第二部分第五章中,马克思写道:“我们的生活需要的不是意识形态和空洞的假设,而是我们要能够过恬静的生活。”在这里,马克思批判了力图证明上帝存在的各种错误理论,高度评价和赞扬了无神论思想。在其后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指出:“当他专横地压制资产阶级社会的自由主义(即资产阶级社会的日常实践的政治理想主义)的时候,只要资产阶级社会的最重要的物质利益(即商业和工业)同他的政治利益发生冲突,他就不再顾惜这些物质利益了。他对实业家的鄙视是他对意识形态家的鄙视的补充”。形象地说明了法国革命时代以孔多塞、卡巴尼斯为代表的“观念学派”怎样被称作带有贬义的“空论家”,以及他们的思想被称作“空想”的过程。在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也是从不真实的虚幻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中,都能找到特拉西意识形态思想的痕迹。不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分析了意识形态“虚假性”形成的原因和实质。1.认识根源: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在被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针对空想家及其所创造第2页共4页的意识形态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揭示了以往意识形态在现实面前的苍白,以及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