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修编研讨会交流材料四川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按照《关于召开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修编研讨会的通知》(国土整理发〔2010〕21号)要求,以下将四川省土地整治规划情况及上一轮规划的实施效果简要汇报如下:一、上一轮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及实施成效(一)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1.目标任务。根据《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上轮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目标任务9.34万公顷,其中2001-2005年开发整理4.80万公顷,其中土地开发复垦2.08万公顷,土地整理2.72万公顷;2006-2010年开发整理4.54万公顷,其中土地开发复垦1.71万公顷,土地整理2.83万公顷。2.土地开发整理实施情况。2001-2010年,全省实际开发整理规模108.5万公顷,新增耕地19.46万公顷,资金总投入约275亿元。其中土地开发复垦10.9万公顷,新增耕地8.72万公顷;土地整理97.6万公顷,新增耕地10.74万公顷。2001-2005年,土地开发10.08万公顷,新增耕地8.05万公顷;土地整理8.0万公顷,新增耕地0.94万公顷。2006-2010年,土地开发0.82万公顷,新增耕地0.67万公顷;土地整理89.6万公顷,新增耕地9.8万公顷。3.实施的总体情况。总体上说,规划期内土地开发整理实际完成数量远远超过规划的目标任务。但是落实到空间上,不能体现规划的引导作用,规划的调整比较多。从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的发展趋势看,2001-2005年以土地开发为主,2006年以来以土地整理为主。(二)工作成效上轮规划期内我省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2006年开始实施“金土地工程”以来,以推进四川省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要目标,依托土地整理,通过土地平整、增加肥力、沟渠配套、改善农田道路、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中等综合措施,对全省130个县1000万亩土地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实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缓解我省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的矛盾,对改善我省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土地整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充分结合水利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现代畜牧业、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等一系列工作,更加有效地发挥和放大土地整理的利民、惠民功效。四川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以“金土地工程”为核心的土地开发整理,是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际行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动员全省人民以实际行动守牢“耕地红线”的具体举措。1.改善了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实现了全省耕地占补平衡,保证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目标落实。土地整理项目主要安排在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对项目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改造中低产田,实现了耕地能灌能排、旱涝保收,中低产田土所占比重大幅降低,实现了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不断提高,项目区充分利用整理后的农用地良好种植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2.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区土地经过整理,为引进农业企业发展商品化高效农业提供了基础,农业的经营模式、农民的经营理念由此发生了显著变化,完成了传统的分散的农业向现代的规模化农业转变。3.极大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项目建设为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探索了成功的实现途径。四川这样的人口大省,完全采用农民进城、农村劳动力转向城镇就业,实现城市化不尽现实。实施“金土地工程”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项目区基础设施完善,住房、交通、生活条件均按城镇标准建设,城乡差别不复存在,农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就是已经享受城市文明的新型农村居民。4.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改善。项目区的卫生、体育、文化、环保、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体系得到改善,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村级政权得以强化和巩固,真正实现了“少有学、壮有业、老有养、病有医、困有助”。5.有力地支持了灾后重建。2008年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无数家园倾刻间变成废墟。在灾后重建中,按照国土资源部119号文件精神,我省充分运用灾毁耕地复垦和挂钩政策,在灾区实施土地综合整理,为灾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