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的获取--乱花渐欲迷人眼、人才名目何其多第一章导论人力资源的获取--乱花渐欲迷人眼、人才名目何其多刘大枫如今在高校里,说到各种人才的名目,可真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了。高校教师的层次,本来只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但今非昔比,更吸引人们眼球的,至少还有院士、博导和博士。而高校人才的名目,更多的还有以下这些。譬如,我们启动、实施了诸多“人才工程”,仅与高校相关者就有多种。国家级的,有“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的,有“111人才工程”、“125人才工程”、“一三1人才工程”、“一五1人才工程”、“555人才工程”、“三五人才工程”、“三三三人才工程”、“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等。还有诸多“计划”。如“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等。各省市、部委、科研机构直至学校,各自的“计划”也随之竞相出台,于是就又有了“芙蓉学者计划”、“楚天学者计划”、“闽江学者计划”、“皖江学者计划”等。至此,应该说人才名目够多了吧,不,还有各种各样的名义、称号呢。如“专家”、“学者”、“带头人”、“骨干”、“优秀”、“跨世纪”之类,则更多如牛毛。最后还应提到的是,“权”和“位”也可以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譬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育督导团成员”、“全国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以及“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主任编委”等。对我们的人才之众,欢欣鼓舞之余,我心中又生出许多疑问。其一,一些名目,是否还欠斟酌?最可笑的是“跨世纪”,只要活到2001年,谁能不“跨”呢?其二,诸多人才名目,有何、甚至有无逻辑关系?究竟哪一种才是真正的、最突出的人才?其三,人才的名目与实际人才的多少,是否相一致、相吻合?如果有好几种名目,最后都授予了同一个人,那么这些名目,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在统计工作中,是否还有意义?其四,那些数字化的“人才工程”,其数字是怎么来的?人非产品,成才几多,应当事后统计,还是事先计划?数字既定,是否有人会因此而被“推出去”或者“拉进来”?其五,为了这些名目,我们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增加了多少机构和人员,甚至拉关系、走后门?其六,这种扶持人才的方式,究竟效果如何?尤其是那些“带头人”,都起到了“带”的作用没有?相反,有些服务、管理上的制度、环节,是否仍在束缚、阻碍着科学技术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最后我想说的是,为了“尊重人才,重视人才”,我们搞了那么多“工程”、“计划”之类,层层搞,处处搞,这使我忽然想起了过去大轰大嗡的“搞运动”、“放卫星”。这下子,由乱花渐欲迷人眼、人才名目何其多带来的“欢欣鼓舞”,便又蒙上了一层忧虑和沉重。(《中华读书报》6.16)第二章人力资源的获取前的准备人力资源—沃里科公司的“第二个春天”1983年11月3日,美国《纽约时报》在商业版上,刊出一篇题为《日本人管理好了一家美国的工厂》的长篇报道,在美国企业界引起轰动。由美国沃里科公司管理了一五年的弗里斯特市电视机厂,是著名的希尔斯公司的协作厂家。该厂生产的电视机多由希尔斯公司经销。这家电视机厂一度曾有员工2000人,无论从产值、规模、还是职工数量上来说,都是阿肯色州弗里斯特市的重要企业,在当地的企业界中举足轻重。但是沃里科公司由于管理不善,屡屡出现质量问题,致使弗里斯特市电视机厂陷入重重困境。厂里生产的电视机居然有10%过不了本厂的质检关,必须返修才能出厂。销出的电视机由于质量不佳,使用户怨声载道,造成产品大量积压。工厂的财政状况难以为继。不得已厂方只能大量裁员,职工人数减少了3/4,只剩下500人。此举一出,人心大乱,工人们更是无心生产,工厂到了几乎倒闭的地步。作为销售商,希尔斯公司对弗里斯特市电视机厂的产品质量大为恼火,大量返修的电视机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更是败坏了希尔斯的声誉。看到电视机厂一片混乱的景象希尔斯公司又为它的前途而担忧。为了扭转厂方的不利局面,由希尔斯公司出面派人前往日本的电器制造业中心一一大贩,邀请久负盛名的日本三洋公司,购买弗里斯特市电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