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36页江苏师范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2013—2020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更是国家和江苏省各级政府部门的战略要求。为深入推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中办发〔2011〕3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的通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推进社科强省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办发〔2012〕60号)、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深入推进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2012—2020年)》(苏教社政〔2012〕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江苏师范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2013—2020年)》。一、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地位与特点我校地处“千古飞龙地、一代帝王乡”的古城徐州,经过60年建设,学校已经成为一所深受两汉文化浸润、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见长、文理工不断融合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60年人才群星灿烂,我校曾以汉语言学家廖序东,著名诗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吴奔星,戏剧家、中国古代文学史家王进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吴汝煜,教育家刘百川,心理学家张焕第2页共36页第1页共3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36页庭,历史学家臧云浦,人文地理学家罗其湘等一批全国知名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享誉学界。60年发展弦歌不辍,一大批中青年社科学者紧跟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抓住社会转型的重大机遇,乘势而上,茁壮成长,在履行立德树人、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过程中,巩固和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承接了国家和地方一批重大重点项目,产生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若干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和高水平研究团队,构筑了一批高水平研究平台,创新了体制机制,直接推动了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极大地拓宽了学校的发展空间,全面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声誉。经过60年的耕耘和发展,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已经形成了以下特点:(一)巩固和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宣传工作,1人为“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批专家,多人为省市十七大、十八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学校与中央编译局合作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研究基地”,建立了省情调研基地2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中心”1个,承接完成国家和省多项相关重大政治理论研究课题。增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优化了教师队伍。为更好发挥“两课”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我校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中央要求,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全面开设规定的政治课程,同时深入开展相关课程改革,以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通过师生共建各种“读书会”和研究小组,增拨经费,建立调研实践基地,安排广大学生深入社会调研和基层实践等活动形式,促使师生了解国情、深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近年来,师生出版相关学术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100多篇,调研报告200多份。许多成果得到了国家和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第3页共36页第2页共3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36页(二)哲学社会科学教研力量在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布局中居有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经过60年建设,尤其是近三年的跨越发展,我校已经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其中,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特色鲜明、学科地位卓著。目前,在学校设有的3个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