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水平1:根据资料,说出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水平2:根据资料,说出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水平3:运用资料,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关系。水平4:结合区域资料,能够确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及主要依据。人地协调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形成合理的人口规模。综合思维:结合资料,分析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区域认知:结合区域资料,分析影响区域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本地区情况,估算本地区人口合理容量。01、预习准备区精心准备夯实基础一、资源环境承载力1.定义: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01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02人口规模下各种□03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其中资源承载力主要包括□04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承载力等;环境承载力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05土壤环境承载力等。2.影响因素(1)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是由区域中的“□06短板”即最□07紧缺要素决定的。(2)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不仅受区域资源、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受经济水平、□08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09地域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3.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途径(1)人类可以通过发展□10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11新资源,改善环境使其更加适合人类生存,从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2)区域开放程度的提高会带来更多的□12外界资源,也在客观上提高了资源环境承载力。1.判断正误。(1)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资源环境承载力小,所能容纳的人口一定少。(×)(2)某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不会随时间而变化。(×)2.我国西北干旱的内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取决于()A.地形B.水源C.植被D.能源答案B解析我国西北干旱的内陆地区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3.广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主要原因有哪些?提示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因而资源环境承载力高。———————————————————————————————————————————————————二、人口合理容量1.定义: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01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不仅反映了人口与□02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且体现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适应性。2.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和□03资源的状况、□04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等。1.判断正误。(1)资源环境承载力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2)为谋求人口合理容量,发展中国家应不断追求高水平的生活质量。(×)2.我国下列各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A.青藏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C.内蒙古地区D.新疆地区答案B解析我国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小,因此人口合理容量也小。相反,我国东部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合理容量也大。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相对较高。3.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一样的吗?提示不一样。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因此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也不同。02、任务探究区思维探究实践运用任务探究资源环境承载力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一般在7000万以下,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出现了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食粮食少食肉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乾隆年间的中国能否养活今天的14亿多人口?为什么?(2)中国人若是有少食粮食多食肉的消费习惯,则乾隆年间的3亿人口数量将会怎样变化?[成果展示](1)不能。自然资源质量低、数量少(粮食产量低),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够,可利用的资源种类和数量有限,对外开放程度低,可利用的外部资源数量少等。(2)人口数量减少。1.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