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幕府賓僚探究曾國藩幕府並相關組織成員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二)曾國藩幕府並相關組織成員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二)-第二期入幕之曾幕(上)*凌林煌國立中山大學共同科歷史學程教授一、前言曾國藩為一思想行為極為複雜,對斯時并後世影響均非常深遠,且備受時人及後人爭議不休之十九世紀中國歷史人物。渠在世大約一甲子之歲月中,最後之二十年為其一生事業之高峰期,而其幕府並相關組織成員﹝以下簡稱「曾幕」﹞復與此一事業高峰期相始終,兩者之關係極為密切,故全面且有系統之探究曾幕,確有其重要性。中國幕制演變鼎盛時期之泰半,厥為曾國藩幕府。細揆期因,蓋有二端:其一,曾氏生逢「中國開闢以來數千年未有之變局」,1身處非常特殊之時空環境-內遇「古今罕見之巨寇」,2外遭遇「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3當斯時,……「歐洲諸國地球東西南朔九萬里之遙,胥拒於中國」;4其二,曾氏對於人才復有極為深刻之體認並具體之實踐,5渠認為天下至大,事變至殷,絕非一手一足所能獨撐,惟有兼容並包,舉賢共圖,方克濟事。古今中外雖不乏有關曾氏及其幕府之史料文獻并研究成果,惟或過於簡略,或各有所偏,復有遺漏缺失者,且近年相關新史料陸續問世,仍待糾繆補偏之處尚多。6近十二年來,筆者窮力鑽研曾幕,雖已完成《曾國藩幕府綜合探析》之專著,7惟仍深感言猶未盡,尚待更深入量化剖析者仍多,爰有「曾國藩幕府並相關組織成員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一)~(十一)系列專文之探究,分期探索各期入幕曾幕之總數,並量化分析其隸籍、出身及官幕私誼,入幕年代及人次連入幕時身分并方式,以及出幕原因并出幕後所任最高官職等九項變數,其前後期又互比較相關變項,已究明有無因時消長變化之軌跡,進而闡發其歷1*本章原載《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二十九期(民國八十六年九月),頁301~328。‧‧參見﹝清李鴻章撰,﹞﹝清﹞吳汝綸編錄:《李文忠公(鴻章)全集奏稿》,80卷,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輯70,冊691~694(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69年),﹝卷﹞19:﹝頁﹞44a-50b,籌議製造輪船未可裁撤摺,同﹝治﹞〈〉11﹝年﹞、5﹝月﹞、15﹝日﹞(1872.6.20.);﹝清﹞朱孔彰撰:《中興將帥別傳續編》,6卷(台北:明文書局,民國74年),1:1a-30b,李文忠公鴻章。〈〉2﹝‧清曾國藩撰,李鴻球輯錄:﹞《曾文正公全集》﹝以下簡稱《全集》﹞,5冊,45版,冊2,3,《奏稿》,4卷(台北:世界書局,民國74年),3:655-658,金陵克復全股悍賊〈盡數殲滅摺〉,同3、6、25(18645.7.28.)3同註14同註15請詳見凌林煌:曾國藩對人才的體認與實踐,《湖南文獻》,﹝卷﹞19,﹝期﹞4(民國80年10月):﹝頁﹞18-32。﹝NSC-81-0301-H110-505﹞6請詳見凌林煌:〈曾國藩及其幕府評論并研究之回顧〉,《中國書目季刊》,29.3(民國84年12月):﹝頁﹞14-33。﹝NSC-81-0301-H110-505﹞7請詳見凌林煌:《曾國藩幕府綜合探析》(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85年),vii+425頁。第1頁曾國藩幕府賓僚探究曾國藩幕府並相關組織成員總數探微及其分期量化分析(二)史意義,期能有助於解開中國近代史上此一隱晦不明知大困惑。各篇合則可彙整成書,分則亦可單獨成篇。8是文即為其中第二、三、四篇。曾幕雖有其歷史淵源,9然非一味抄襲。曾氏並能與時俱進,以因應渠所處之特殊時空背景。吾人堪謂曾幕系春秋以降,中國傳統幕府蛻變為遜清末造現代組織之轉折。就其幕席及館務而言,傳統之分類-刊明、錢榖、書啟、硃墨、徵比、帳房、教讀、閱卷,10已不足以概括,蓋期為因應事實之亟需業已衍化出戎幕與洋幕,並各種專業機構-發審局(所、處)、書局、書院、釐捐局、善後諸局并洋務各局。易言之,經由其「核心幕府」,延伸發展出「內幕府」、「外幕府」及「準幕府」,以處理日益繁重之事務,並以同時顯現出專業化、合理化并效率化等現代化特徵。11用是,本文所稱曾幕,其意義有二:一為泛稱曾氏為支援執行任務所設之全部組織及其全體重要賓客,為敵前領軍作戰之統將人物除外;一則專指曾氏所設全部組織之某位幕賓、幕友、幕客或幕中,其在幕期間,僅以所經管之事務屬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