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总共19页不合逻辑——句子的语病不合逻辑1、更替概念。例如:在会上,大家都谈了自己对学校的看法,看来,大家的希望不一致。(句子前边用了“看法”后边换成了“希望”包含在“看法”当中,那就应当把“看来”改为“不过”。)2、前后矛盾。例如:我断定他大概会考上大学。(断定与大概矛盾)夜,寂静无声,只有雨滴在嘀嘀嗒嗒地响着。(“寂静无声”与“嘀嘀嗒嗒”矛盾)3、判断不成立。例如:青年人正是世界观形成的时期。(“青年人”不是“时期”,二者不能组成一个判断。“青年人”可改为“青年”,最好改为“青年时期”)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植物的主要产区。(“红壤”是一种土壤,不是“产区”、“红壤”要改为“红壤区”。)4、多次否定引起混乱。例如:难道能否定这次讨论会没有取得很大成功吗?(原意为讨论会取得很大成功,多次否定后成了“讨论会没有取得什么成绩”)尘土太厚,这又怎能不让卫生检查团的人不皱眉头呢?(多次否定加反问,使句子意思混乱)5、分类错误。市场经济的大好形势鼓舞着画家和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文艺工作者”为大概念不能与小概念“画家”并列。)他的书籍里装满了书。有文艺书、历史书、政治书、画片、杂志等。(“文艺书”为大概念,不能与下面小概念并列。)6、包含正反两方面意义的词语配搭不当。“好坏”、“高低”、“是否”、“多少”这一类词兼有正反两方面的意思,这类词语只能和含有正反两方面意义的其第2页/总共19页它词语搭配,如果只顾一方面,而忽视了加一方面,就会造成判断不当的错误。例如:能否做好教学工作,决定于老师有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思想。(前面“能否”为两个方面,后面“有”只一个方面,不配搭。)对科技人员强调专,是不是可以忽视他们的红呢?还要不要他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世界观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是不是”“要不要”包含着两个方面,“是肯定的”只是一个方面,前后不配搭。)7、条件关系用错,条件结果关系颠倒。在复合判断中,有充分条件判断、必要条件判断、充要必要条件判断、相容的和不相容的判断。在使用这些判断中,要恰当运用,否则就会产生错误。例如:只要刻苦努力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取得好成绩,“刻苦努力学习”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条件关系用错。)陈小宇同学今天没来上课,一定是病了。(没来上课的原因较多,不一定是病了判断条件不充足。)只有提高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才能提高群众的觉悟,实行责任制。(条件和结果颠倒)8、强加因果关系一件事的产生,总是有它的前因后果。如果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说成有因果关系,那就是强加的。例如:我厂今年重视了产品数量,所以产品质量下降了。(产品质量下降的原因并不一定是“重视了产品质量”,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在前一阶段外语学习中,由于我重视了读、写练习,因而忽视了听、说能力的训练。(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不合逻辑1、更替概念。例如:在会上,大家都谈了自己对学校的看法,看来,大家的希望不一致。(句子前边用第3页/总共19页了“看法”后边换成了“希望”包含在“看法”当中,那就应当把“看来”改为“不过”。)2、前后矛盾。例如:我断定他大概会考上大学。(断定与大概矛盾)夜,寂静无声,只有雨滴在嘀嘀嗒嗒地响着。(“寂静无声”与“嘀嘀嗒嗒”矛盾)3、判断不成立。例如:青年人正是世界观形成的时期。(“青年人”不是“时期”,二者不能组成一个判断。“青年人”可改为“青年”,最好改为“青年时期”)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植物的主要产区。(“红壤”是一种土壤,不是“产区”、“红壤”要改为“红壤区”。)4、多次否定引起混乱。例如:难道能否定这次讨论会没有取得很大成功吗?(原意为讨论会取得很大成功,多次否定后成了“讨论会没有取得什么成绩”)尘土太厚,这又怎能不让卫生检查团的人不皱眉头呢?(多次否定加反问,使句子意思混乱)5、分类错误。市场经济的大好形势鼓舞着画家和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文艺工作者”为大概念不能与小概念“画家”并列。)他的书籍里装满了书。有文艺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