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67页春秋戰國的經濟發展(一)緒言若論中國的經濟制度,首推西周時代的井田制。有關井田制的記載,最早見於《孟子滕文公篇》:"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大抵農民二十歲受田百畝,六十歲將私田歸還公家,而在授田期間,農民一面享有百畝私田的收益,亦須連同其他七家,參加耕種百畝私田的義務。井田制度,實乃周代政府為編制人民,管理土地及課徵賦稅而設的。春秋末至戰國初,井田制度漸次出現破壞。春秋末期,稅收制度開始變動,貴族因公田的管理麻煩,遂廢除公田,只按畝收租,認田不認人,不再認真執行受田還田的手續,這就是履畝而稅的開始。魯國於宣公十五年初稅畝,就是履畝而稅的開始。及至戰國之世,秦孝公用商鞅之法,廢井田,開阡陌,招三晉流人入秦耕種,更容許農民剷除舊制井田的封岸彊界,讓他們在百畝之外,自由的增闢耕地。而貴族仍按農民實際所耕,收取十分一的田租。在井田制中,農民絕無私有的土地,但當稅收制度改變後,貴族又容許人民量力增闢耕地,亦不執行授田還田的手續,貴族只按畝收租,久而久之,土地所有權無形中轉落農民手中。因為稅制的改變,社會上的觀念也隨之改變,遂成為耕者有其地的形態,這也就是土地私有制的出現。(二)土地改革後的新經濟形態田地制度、賦稅制度,以至土地擁有權的改變,實為春秋戰國之世,帶來新的面貌。秦行私有土地之策而國富兵強,於是諸侯爭相倣效,而舊日的土地制度亦全然泯滅矣。自此變革以後,人民得以擁有私人土地,而另外,自春秋以來,庶民之棄農而為工商者,亦每能賺取財富,於是農工商賈,各能以有和有資產,而社會經濟的各種制度,亦聯帶變革了。(A)商業的興起土地私有制出現後,農民漸游離耕土,尋求新生業,於是捕魚、煮鹽、燒炭、採鐵、鑄錢、伐木等種種新生產事業開始產生,自由工商業由是興起。而農業生的發展,更促使工業生產的發達,也激起了商業的繁榮。另一方面,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充實國力,多數提倡工商業,他們大力建設都市,在國境內設立關卡以抽取工商稅,更歡迎別國的商人到本國經商,工業、商業在這種提倡之下,得到快速的發展。援及戰國,諸侯爭持激烈,為了富國,亦不得不支持商業的進行。而且由於作戰時開闢了不少的通道,於是商人交通上的問題解決了,工商業因而更形蓬勃起來。第2页共67页第1页共6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67页(B)貨幣的使用自諸侯肆行兼併,弱者拓地千里,關禁亦隨諸侯的滅亡而日減,商販隨關市的省併而日通,商業急劇發展,於是貨幣的使用,亦愈迫切。春秋末年,商業漸趨旺盛,交易頻繁,貨幣乃應運而生;至戰國時代,貨幣的使用更趨普遍,並且逐漸進入金屬貨幣的時代。銅鑄的貨幣,在春秋戰國時已廣泛使用。例如周的"泉"和秦的"錢",韓、趙、魏的"布",燕齊的"刀",楚的"爰",都是形狀怪異的銅幣。另外,當時的一般貿易,除以泉、錢、刀、布、爰為流通的貨幣外,有關大企業的投資,以及國君的賞賜等,均以黃金計算。商人地位的抬頭自春秋列國兼併,國際間不能再無接觸,於是行旅往來於道,各以上產互相流通,而交換的需求便產生了。這種交換,卻不能專以酬庸的人負此責任,於是一種在交換過程中的"中間人",由是出現。此種商人的地位,隨著商業的發達而愈來愈高。其如端木賜(子貢),經商於曹魯之間,坐駟馬之車,與列國諸侯卿大夫分庭抗禮,亦不以為異;又如呂不韋,更以一介商賈躍登相位,竟以商人而操縱秦政,可見工商業家之地位及影響之大。(C)工商稅的產生因著人民潛入山林等禁地尋求新生業,貴族禁不勝禁,到後來終於讓步,容許人民自由入禁地去營生,國君貴族只在交通要衝設立關卡,征收他們定額的賦稅。另外,斯時各地貿易頻繁,商人往來不絕,設關卡以征收稅項者,實為一大財源,故列國相繼設立關卡,以征其工商稅。這種現象的出現,便是工商稅的源起。(D)大都市的興起春秋戰國時代,井田制破壞,人民得私有土地,遂促成手工業之發達。同時,人民也得擁有工業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