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3、掌握说明顺序。【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2、掌握说明顺序。【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时间是一个神秘的概念,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不同人的眼里,它有不同的含义。那么,在地质科普作家的眼里,时间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探索大自然。(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检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xiē)消逝.(shì)沟壑.(hè)沙砾.(lì)孔隙.(xì)倾.斜(qīng)覆.盖(fù)琥珀.(pò)犀.牛(xī)帷.幕(wéi)2、解释下面词语。龟裂:裂开许多缝子。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山麓:山脚下。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粉碎。形容经历久远的时间。多指意志坚定,永不改变。悬崖绝壁:形容山势险峻。3、作者简介: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自由朗读课文;请你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明确: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2、《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的说明层次。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概括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第二部分(5—29)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3、课文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明确:高士其的话中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的实际生活,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4、通读全文,说说标题“时间的脚印”的含义。明确: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四、析读课文,合作探究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开始并未说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有生灭过程,这是为什么?明确: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作者并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岩石的变化,而是将岩石的变化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中,这是一种辩证的科学主义精神。2、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