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情劳动到弄虚作假:“大跃进”前后日常生产中的国家控制与基层实践——以对广州市TY厂的考察为例(1956~1965)贾文娟2012-11-2915:55:19来源:《开放时代》2012年第10期【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得到明显提高,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人们呈现出了很高的劳动热情。然而,国家逐渐走向对现代化项目的偏执,通过官员强压、指标管理和政治运动等方式对工业企业的生产进行了严格的控制,直接生产者的需要却被忽视了。直接生产者亦通过各种策略来应对国家的控制和保障自身利益。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曾经的劳动热情逐渐为弄虚作假、舞弊营私、消极不安所替代。极端现代化项目的规划者往往将自己看得比实际上更聪明和更深谋远虑,这却反而损害了他们预期的受益者并阻碍了发展。【关键词】工业生产;“大跃进”;劳动热情;弄虚作假一、引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生产运动中,在党的情感动员下,普通群众呈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与奉献精神①,这实际上成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成功完成的极其重要的原因,而在随后的“大跃进”中,党试图通过对群众热情的动员以达到既定的经济目标。在那时,人们似乎都被社会主义狂热的信仰紧紧地攫住了。每个人都坚信不疑共产主义的目标能够被实现。②然而,“大跃进”后群众的参与热情呈现出明显的衰退。尽管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大量资金被投入到工业企业中,但劳动生产率却停滞不前。③华尔德认为在“文革”时期,中国社会朝着庇护主义的模式与实用性私人关系亚文化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④,在生产上,工人明显缺乏积极性,劳动纪律松弛,管理者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⑤可见,学者们观察到计划经济初期工人的劳动热情,亦观察到其后期的热情衰退,但缺乏对中间时期(1956~1965年)的考察和分析。本文认为,对这一时期的生产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966年“文革”开始,中间这十年左右的时间是较为常态的生产时期——正是在这段时期,直接生产者的行为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人们的生产参与是怎样从热情劳动转变为弄虚作假的?这种变化具有怎样的理论和政治意涵?周雪光发现,中国80年代末存在着“集体懈怠”现象,其表现是人们对政治运动缺乏热情,生产中缺乏效率和擅自离岗,以及逃避公共责任等。他指出在国家社会主义的制度结构下,集体懈怠具有特殊的政治意涵:当国家控制变得紧张,公开的反对过于危险时,集体懈怠就会出现。像是看不见的静坐,这种“懈怠”会因其“集体性”给予国家政治压力,对其合法性构成挑战,并阻碍其政策推行能力。⑥本文发现,“集体懈怠”并非突然产生,而是开始于生产之中——“大跃进”之后,“弄虚作假”等现象已经在生产场所隐蔽地发展和扩散了。布洛维认为生产不仅是经济性的,还是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这意味着人们在生产产品的同时再生产出了特定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的体验。劳动不仅是个体性的行为,还是政治性的,能够反映权力关系的微观运作。⑦通过对广州市一家中央直属的大型机器制造企业劳动情况的分析,我们得以发觉直接生产者行为变化背后的政治意涵,即国家对生产的控制以及直接生产者的灵活应对。二、社会地位与经验生活:TY厂直接生产者劳动热情的兴起195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一机部”)成立,主管民用机械、电信、船舶制造业。1953年,位于广州的三家钢铁机械厂合并组成南中国最大的通用机械制造企业TY厂,⑧并划归一机部第一机器工业管理局管理,成为全国六个通用机器厂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TY厂仅生产简单的通用机械,1955年,TY厂开始研发和生产制糖机械,并成为国家定点生产制糖机械的企业。⑨1958年TY厂下放给广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随着“大跃进”的展开,TY厂主要产品拓展为钢铁设备、化肥设备、水泥设备、炼油设备等,并成为全国生产离心机的骨干厂,其产品曾在德国莱比锡博览会上展出。⑩1962年TY厂重新收归一机部管理。因TY厂在全国工业布局和生产中的重要性,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多名中央领导人曾亲自视察生产,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于1961年、19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