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的守护使者——访“杨建红苗绣工作室”吴继新初识苗绣收藏家杨建红是在2001年11月。那次我们一行四人去贵州黔东南地区考察贵州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在去雷山县的著名千户苗寨西江镇的前一晚,下榻在黔东南州政府所在地的凯里宾馆。宾馆一楼有一个苗绣陈列馆,里面摆满了许许多多精美的少数民族织绣收藏品,其品种之丰富、技艺之精湛,令人惊叹不已。当时在馆内负责经营的是杨建红的丈夫井绪伟先生,经介绍才知道,杨建红从1988年开始收藏刺绣品,坚持十三年,便有了这满屋的绣品。由于时间有限,许多藏品根本来不及细细欣赏,也没有见着杨建红本人,原打算从西江回来后再约杨建红聊聊,并仔细欣赏那些让人留恋的精美绣品,但由于返程时已无时间逗留,只好作罢。此后在电话中与杨建红有些交流,《浙江工艺美术》杂志也发表过杨建红介绍苗绣技法的文章和收藏品图片。今年四月中旬,我在贵阳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之际,巧遇一年一度的有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之称的“苗族姊妹节”。在黔东南州的台江县举行。代表团一行在“姊妹节”亲眼目睹了壮观的场面,争奇斗艳的苗族盛装,更加深了对苗族民间工艺美术的深刻印象。在返回贵阳的途中,我提议去参观“杨建红苗绣工作室”。这次由于事先有约,终于见到了杨建红和她的工作室,一个沿街的三层楼房。进得门来,一楼是几台古老的织机和一间展示室,展室里有用镜框装裱好的苗绣。据杨建红介绍,这些作品一是供国内外游客选购的;二是作为政府部门的礼品,大多是新绣的。二楼是她的精品收藏馆,共有三、四间不算大的房间。墙上、桌上全是各种精美的老绣片、绣衣,仿佛进入了苗绣博物馆。三楼是工作室,是杨建红组织一些年轻苗族姑娘,研习刺绣技艺的教学实践场所。她将收藏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老绣片,采用复制的方法,让姑娘们临摹,就像学画者先要临摹大师的作品一样,让她们从中领悟传统苗绣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学习各种刺绣的精湛技艺。通过这种方法,一可培养一批年轻的苗绣传人,使得濒临失传的苗绣得以延续。二来这些复制的绣片可以转化为商品销售,获得经济效益。第三,这个工作室可作为对外的窗口,向外宾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术的风采。由于苗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和汉化,苗族传统工艺美术技艺面临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民间大量精美绝伦的古老绣品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被欧美、日本、台湾的人士以极低廉的价格收购走了。目前在大英博物馆、台湾某大学博物馆内就陈列着这些件件是精品的苗绣。杨建红说起这些心里仍是隐隐作痛。二是绝大多数年轻人已经没有人愿意从事绣品这项艰苦细致的活了。后继无人将是民族民间文化消失的最大问题。三是对苗绣这种优秀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开发,缺少政府的有力支持和有效的措施,好作品流失、好技艺消失的现象每天都在持续发生。看着这些优秀民间工艺美术演绎着的悲凉故事,杨建红也深深感到个人努力的势单力薄。杨建红的苗绣收藏,很注意品种收藏的完备性。苗侗两个大的民族130余种刺绣品几乎都有收藏,而且精品之多也是一大特色。如一幅西汉虎纹图形的苗绣残片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还有一件用汉字作为纹样的盛装绣衣。由于刺绣者没有文化,所绣出的文字都是反的,其价值就象印钞印反了一样,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对于那些具有文物价值的老绣片和精品绝品,哪怕外宾出再高的价,杨建红也是绝不会卖的。杨建红也缺钱,但那些东西不是用钱就可以得来的,这是民族文化精髓的一部分,从历史看也许它们是无价的。因此,她不会做让自己后悔一辈子的事。这次访问和参观杨建红苗绣工作室,虽是匆匆忙忙,没时间深谈,也没时间细看,但我对杨建红夫妇这些年来所做的工作和精神追求深感敬佩。这种集收藏、研究、教学和生产为一体的保护、抢救、传承民间工艺美术的意识和大胆实践很有推广和借鉴意义。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关注和参与优秀民族民间工艺的保护和传承。苗族刺绣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发展杨建红一九八五年,我毕业于贵州民族学院,分配到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工作,同年,到国家级贫困县从江扶贫工作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开始接触到了真正的苗族、侗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