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低保补差式救助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特困群体救助工程的意见》(吉发〔2014〕12号)省民政厅《关于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差式救助的意见》《区全面推行农村低保补差式救助实施方案》,结合我乡农村低保补差式救助工作现状,现全面推行农村低保补差式救助工作,制定方案如下。一、目标任务进一步规范农村贫困家庭经济状况核算,统一城乡低保审核审批程序,强化公平、公开、透明操作,落实“按户保障、差额救助、分类施保”的保障方式,全面将农村低保中的分档式救助平稳转变为补差式救助;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提高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推动全乡低保统筹发展。二、基本原则(一)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深刻把握农村低保补差式救助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制定方案,妥善处理新情况和新问题,确保平稳有序推进。(二)公开透明,突出重点。抓住低保审批管理中民主评议、公开公示等重点环节,突出抓好家庭经济收入核算、家庭户籍认定、信息核对等重点工作,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确保农村低保补差救助公平合理、公开公正。(三)规范运行,公正实施。依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省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工作规程(暂行)》等政策法规,严格落实“按户保障、差额救助、分类施保”要求,落实政策不走样、不跑偏、不搞变通,确保公平公正、应保尽保。三、实施步骤从2018年6月开始至2018年9末,分三个阶段实施:(一)准备阶段(2018年6月底前)1.根据测算评估办法精准核算。各村按照《区农村低保家庭收入核算办法》,精准核算农村低保家庭的经济收入。2.精心组织政策培训。组织召开专题工作会议,部署推进第1页共4页农村低保补差式救助工作,乡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对业务骨干和村两委成员开展业务培训,重点培训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确定、收入财产核算、收入豁免、固定保障金计算及审核审批程序等政策,确保政策执行不跑偏、不走样、不缩水,确保按照时间进度完成工作任务。3.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各村要采取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活动,将收入核算办法、现行低保政策、政策咨询电话、投诉举报电话通过张贴到宣传板、发放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宣传到户,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确保政策运行公开透明。(二)实施阶段(2018年7月—9月)1.核查家庭经济状况。由村委会组成联合调查组,深入到农村贫困家庭逐户入户调查,认真核查家庭人口、年龄、耕地面积、务工情况、子女就业收入以及患病、残疾、就学等实际情况,填写入户调查表,按照“谁入户、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调查组和调查对象在调查表上签字确认;通过邻里走访,向其他村民了解贫困家庭人口、收入、财产及实际生活状况;通过信函索证,向相关单位和部门索取有关证明材料。2.组织民主评议。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后,乡民政在村委会协助下,以村为单位进行民主评议。民主评议由乡工作人员、村委会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村民代表参加。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总人数为奇数。民主评议应按照宣讲政策、介绍情况、现场评议、形成结论及签字确认的程序进行,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形成结论。民主评议争议较大的,由乡民政重新组织调查核实。3.及时公示。乡民政根据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入户调查、民主评议等情况,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进行清理;符合低保条件的,将户主姓名、年龄、家庭人口、核定收入金额、人均纯收入等详细情况,以村为单位,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的,按照补差式救助方式计算拟保障金额及分类施保金额,其中低保金差额部分(固定保障金)按照当地当期农村低保纳入标准乘以家庭人口,减去该家庭年总收入计算,并且符合收入豁免政策的农村低保家庭要在收入扣减后再计算固定保障金,第2页共4页分类施保金根据省厅文件要求执行;公示有异议的,重新组织调查核实。公示结束后,报送上级民政部门审批。4.联审联批。区级民政部门审查乡上报的材料,乡民政办审查村上报的材料,对无异议的,按照联审联批有关程序进行审批,确定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