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69页明代書肆在小說在市場上的經營手法和行銷策略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王三慶教授壹、前言紙張的出現似乎肇端於中國西漢時代,到東漢蔡倫時,更改進了造紙的技術1,使書籍的傳播不再侷限於目前已知的龜甲、鐘鼎彝器、石刻、玉版、簡牘、絹帛、貝葉、獸皮等這些書寫材料,既不必有五車之重的昔日負擔2,也不似其中部份材料的珍貴難得或不易雕鏤3,於是知識變成了一種更輕靈而容易傳播的書寫品。中唐宋以後來,雕版印刷術接踵而起4,更使文化事業得以大量生產,不再單靠某些職業寫經生、抄書匠或少數使用者的個人抄錄5,對於人類知識文1紙張的發明傳說是東漢的蔡倫,然而根據考古的成果,證明西漢時代已有紙張出現。今存最古的紙樣是1957年西安灞橋漢武帝時代的墓中殘紙,1934年中國西北考察團曾於羅布淖爾烽燧台廢墟發現殘紙,據黃文弼考證後,證明為西元前四十九年的紙張,其後類似的紙樣發現,更有多處,皆為蔡倫之前遺物。參見錢存訓著,劉拓、汪劉次昕譯,《造紙及印刷》,《中國之科學與文明》(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9月)第十三冊,第52~57頁。2《莊子、天下篇》云:「惠子學富五車」,蓋言其博學,實亦源於古籍皆為簡牘書寫,極為及其笨重,而不得不以車裝拉載隨行。3古書常云:「鏤之於金石。」金者指鐘鼎彝器,在此器物上鏤刻文字,由於其鑄造鏤刻需要冶煉技術發展到某一階段後才能配合,非帝王公侯不能具備;至於殷商出土的龜甲,也還有朱筆書寫而未鏤刻的情形,說明契書仍非易事;玉版除了《侯馬盟書》的簡短誓文之外,實不多見,以物珍貴難得。石刻算是最普及的,仍然有一定的硬度需要克服。絹帛、獸皮等作為禦寒衣物尚恐不足,況是其與簡牘、貝葉等皆不容易保存。4雕版印刷術興起於何時?眾說紛紜,惟目前發現的印刷品凡有八世紀實物數件,如日本稱德女皇令造百萬座小木塔,內置四種《陀羅尼經》,今日存物甚多;又韓國慶州佛國寺石塔中亦發現《陀羅尼經》,內文出現武后新字,應為該寺及石塔落成之前八世紀中葉實物。同時代者另有土魯番出土之《妙法連華經》,亦雜有武后新字,至於敦煌文獻唐咸通九年(西元八六八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與前者皆是長篇印製,則其技術成熟時應始於唐八世紀左右。又參見加特原著、向達譯,〈日本孝謙天皇及其所印百萬卷經咒,《圖書館學季刊》(中華圖書館協會民國十六年十二月編印,又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五十八年二月景印)第二卷第一期,第55~64頁。雕版印刷術興起於何時?眾說紛紜,惟目前發現最早的印刷實物為敦煌文獻5敦煌文獻中存有不少職業寫經的人名題記,如S.1547尾題記云:「誠實論卷第十四,用紙廿八張,延昌元年(512)歲次壬辰八月五日,敦煌鎮關經生劉廣周所寫論成訖。典經帥令狐崇哲,校經到人洪臇。」S.3548《中阿含經卷第八》亦題經生張財寫。隋唐以來,秘書省、弘文館、崇文館、史館、集賢院、翰林院各設有秘書監郎、著作郎、校書郎、儒林郎、文林第2页共69页第1页共6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69页明的積累和推廣,有著飛躍的進展和深遠的影響。然而也因雕版印刷的遍傳各地,只要一本書版雕成,便可成千上百的套刷印行,不但生產量增加了,連帶使文化知識搖身一變成為大眾消費得起的商品。也因如此,宋代以後,除了掌握知識解釋權力的南北國子監、崇文院、秘書省等中央官學及州府郡縣所設立的各級學校,或掌管公文書籍的各級行政單位,因為基於教育政策上的需要,以及業務宣導上的推廣,而官學,基於教育上及宣導政策上的需要,雕印了各自職屬掌管的部分官方認可的圖書公文外6;民間則出現了純粹以自利為目的,並以利他作為招徠消費群眾的文化專業書肆。7這些專業書肆一旦在投入生產行為之前,首先要考慮的是資本及原材料的取得問題8,以及投資設立書肆以後,是否有利可圖?風險程度如何?會不會血本無歸?如果生產勞動力取得容易,製造的工具模版和有限的資金能夠得到充份的發揮利用9,則其經濟成本愈低;勞動力的素質越高,則其生產力自然成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