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4安全认识论TheTheoryofSafetyKnowledge人类对安全、安全科学的不断认识深化后,形成当今的安全观:1.安全科学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五对范畴(原因结果、必然偶然、可能观点、内容形式、现实本质)对安全科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安全的本质和规律(生存规律、构成规律、发展规律)3.“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理。4.安全的价值观。5.大安全观。§4-1安全的属性一、安全的自然属性1.安全条件,尤其生产过程的安全条件,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2.安全机制,与人体科学有关,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3.安全管理,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二、安全的社会属性1.安全机制:与思维科学有关2.安全管理:与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密切相关3.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走向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安全,这是社会促进安全的主动因素。但人类社会活动,例如政治、军事、文化、社交等,有的对社会直接起破坏作用,有的间接影响着安全,人类的经济活动,例如生产(职业)灾害、高技术灾害(化学品致灾、核事故隐患、电磁环境公害、航空事故等)、交通灾害、环境恶化等,则是自人类开展经济活动以来存在的突出的安全问题。§4-2安全与事故的关系一.安全与事故的关系“对立统一,相互依存”八个字。安全与事故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既有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才需要安全,有了安全的保证,才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某一安全性在特定条件下是安全的,但在其他条件下就不一定会是安全的,安全科学是一门跨门类、跨学科,综合性很强的横断、交叉学科。甚至可能很危险绝对的安全,既100%的安全性是安全性的最大值,这很难,甚至不可能达到,但却是社会和人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在实践中,人们或社会客观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可或接受某一安全性(水平),当实际状况达到这一水平,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低与这一水平,则认为是危险的。二.安全与事故的表现特征1.安全的极向性三层含义①.0→∞事件②安全与危险互补:S=1-H③人的本愿:最小投入获得最大安全2.安全的有限性:避免事故或危险的有限性两层含义:①事故或危害事件是可以避免的,但难以完全避免;②各种事故或危害事件的不良作用、后果及影响可能避免,但难以完全避免。所以为了安全,就必须了解事故(特征、原理、致因理论、预防原则),与安全的基本特征相对应。§4-3事故的基本特征一.事故的因果性有继承性,是多层次的,决定了事故的必然性。二.事故的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1.偶然性:随机事件,较难预测(时间、地点、状况、后果)2.必然性:规律性,来自于因果性3.规律性:较难掌握,但用一定的仪器手段可找出近似规律4.从偶然性中找出必然性,认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变不安全条件为安全条件,把事故消除在萌芽之中。三.事故的潜在性、再现性、预测性和复杂性1.潜在性:发生前的隐患或潜在危险2.再现性:不追查原因,不采取措施将再现3.预测性:不断的总结、认识,并用先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是可预测的。安全的随机性安全的潜隐性4.复杂性:形成人(总体)----机(对象)----环境(条件),运转系统(自然和社)ln(1,,0,1essharmfuHcSMAboraii量变突变会结合的开放性系统),因而具有复杂性。§4-4事故影响因素及其致因理论一.事故的定义及其类别1.事故事故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迫使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远终止的一种意外事件。2.生产事故生产事故系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伤害人体、损坏财物、影响生产正常进行的意外事件。3.工伤事故工伤事故又称因工伤亡事故。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其定义为:企业的职工为了生产和工作,在生产时间和生产区域内,由于受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之影响,或虽然不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但由于企业的环境、设备和劳动条件等不良影响,致使身体受到伤害,暂时地或长期地丧失劳动能力的事故,成为工伤事故。伤害部位伤害种类①共生事故构成要素死亡伤害程度重伤轻伤②工伤事故类别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原劳动部发出的通知,按照伤害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