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4页初中语文教师的教育叙事初中语文教师的教育叙事学习,喜欢记得点哦。读初中时深受语文老师的影响,尤爱语文,课余,喜欢读读写写。那时家境贫寒,想买两本书都很难,只能靠自己节衣缩食。有两本书给我的印象较深:一是白话文的《聊斋志异》,常常在傍晚烧饭时借灶膛的火光阅读,外面的天渐渐黑了,浑然不知,直至天大黑,大人们上班还没有归的时候,便呆在灶口处,拨弄火星以驱除内心之恐惧。有时在睡觉前阅读,熄灯之后,便把头蒙在被褥里,浑身是汗也不敢把头伸出来透一透气。另一本是某一期的《少年文艺》,上面的文章,觉得内心很愉悦,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模仿,至今家中仍然保存着,虽然很旧,也常常拿出来阅读,每次都会回忆起那时的阅读时光。后来进入高中,起先教语文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据说已到退休年龄了,因为学校教师不够,便返聘了她。半年以后,又换了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头,讲课时总是仰脸望着花板。在后来,又换了一个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的小伙子,年龄距离虽然拉小了,但是心里距离又增大了,因为他好像是挺阔绰的城里人,似乎不是很容易的接近,像我一个从农村来的家境又不是很好且自尊心特强的孩子遇到他时总觉得很自卑。总而言之,高一一年时间换了三位语文教师,换来换去,我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低了。相反,对英语的兴趣与日俱增。那时的英语教师虽然也是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但幽默风趣,更重要的是每逢周末总到我们的教室里看看,和我们聊聊,一来二去渐第2页共24页渐的熟了,对英语也就渐渐的有了兴趣。现在想来,一个学生对某一门课的兴趣实际上是从对老师感兴趣开始的。高中毕业选择专业时本想选英语,可口试那天偏偏发了烧,路也走不动,耽误了口试的机会。理科成绩一向不大好,选来选去,还是选择了中文,这样就进入了大学中文系,就这样我和以后的语文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进了大学,图书馆为我开辟了阅读的新天地。那时大学的学业不是很重,进了大学也就拿了金饭碗,无需为就业而烦恼,不像现在这样,毕业就等于失业。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我有了更多的时间阅读,到了周五、周六,甚至通宵达旦。阅读使我兴奋,也使我忧伤。看得多了,有时就很想倾诉一下阅读的心理感受,于是就摘抄了一些打动我的语句或段落,然后加以评注。记得托尔斯泰的《复活》就曾经写下两厚本信纸,现在想来那时的感悟还很稚嫩。很可惜,毕业时收拾东西时恰恰把这两本信纸遗失了。1992年毕业后,理所当然地成了一名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那时的农村中学教学条件特别差,教师除了教本和一本参考书外,很难看到其他的教学研究之类的杂志。乡里的邮差投递也不正常,经常遗失一些东西,尽管这样,我还是自费订阅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作文成功之路》等杂志,悉心加以研究。上个世纪90年代的语文教学与现在新课标教学迥乎不同,教学大纲列举出了语文知识点、能力点67个,课文只是例子,用来印证这些知识。至于说用这点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只能是一种想象而已,根本没有什么实效。相反倒是为应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最第3页共24页可怕的是由这些知识点繁衍出来的海洋般的试题,充满着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我感到语文教学很简单,有本可依,有章可循,有试卷可做,有答案可抄。当时的试卷结构也很简单: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作文。基础知识部分通常考的是语法,阅读理解文章内容的选取一般是教材中教师讲解的文章,所以每年中考结束以后,买一本全国中考语文试题集,临考之前翻来覆去分类强化训练,保准你的学生考得优秀。作文教学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空白点,但那时也是有规律可找的。中考作文必须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而学生的生活范围有限,无外乎家庭、学校以及有限的社会。中考作文的选题也有规律,今年考学校话题,明年就考家庭话题或社会话题,每年都不重复,每年都是这样的循环。因此,中考前夕,估计今年考某个方面的话题,找几个题目,强化训练一阶段,哪怕你初一初二没有写过作文,那也没有关系,中考时作文照样不会失去很多的分数。凭这样的苦干,凭这样的投机取巧,虽然我是一个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