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五小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城关五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在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民间体育和竞技,以及有关生产、生活的其他习俗;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场所等。在当今中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抢救与保护祖国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代,这是树立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建设工程,同时也是一次进行文化寻根、普及优秀文化遗产的文化行动。同时,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竞争力;增进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感情和友谊;增强全球华人的民族凝聚力和祖国的向心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使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围绕“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的保护主题,本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娃娃抓起”的理念,根据县文体广电局“关于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围绕“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题,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兴趣,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广大师生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按照市区文件要求,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活动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第1页共4页二、活动目标在全校师生中营造人人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增强师生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荣誉感,培养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的传承、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通过活动,激发广大师生学习优秀地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和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通过活动,打造学校特色,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三、组织领导学校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组长:唐伟玲(校长)副组长:袁仁芳(副校长兼工会主席)杨丹(办公室主任)刘珉惠(教导主任)成员:林燕(工会副主席)杨世娟(大队辅导员)张宏亮(综合教研组组长)及各班主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杨丹同志兼办公室主任,负责资料归档工作。四、职责分工1、教导处处负责牵头,指导活动全面地开展。2、办公室负责进行有计划的宣传报道。3、综合组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通过开设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接受乡土乡情的教育(舞龙舞狮、彩龙船等综合项目)。4、总务处负责活动的硬件环境创设及所需场地、器材的配备,确保经费投入。第2页共4页五、活动安排从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分三个阶段进行:(一)宣传学习阶段(2014年3月)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宣传力度,全面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形成人人知、爱、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局面。1、提高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认识。组织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接受乡土乡情的教育。2、搞好校内宣传,营造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氛围。通过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等校园文化载体,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意义、目的和方法,激发师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二)组织实施阶段(2014年4月至2014年8月)聘请民间艺人为指导教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趣小组活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