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缺粮地区的粮食消费和食品安全朱晶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通信地址: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邮政编码:210095电话:(025)84395739Email:Crystalzhu@njau.edu.cn作者感谢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中国女经济学家培训项目”对本研究的支持和指导。本研究得到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和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的资助,南京农业大学钟甫宁教授、美国波特兰大学(PortlandUniversity)DeniseHare教授、加拿大温尼伯大学(UniversityofWinnipeg)董晓媛教授、北京大学赵耀辉教授的热情指导和帮助,在此谨表谢意。中国科学院的黄季焜博士、北京大学的姚洋博士以及本文的匿名评阅人对本文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文中的任何错误和疏漏均由本人负责。贫困缺粮地区的粮食消费和食品安全摘要本文以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缺粮地区的农民食品消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认为影响我国贫困农村地区农民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的最主要因素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传统的扩大当地粮食种植比重、提高自给自足水平的政策选择不仅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而且不利于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研究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有效地保障这部分弱势人群食品安全的政策选择是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和健全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市场流通机制。关键词:食品安全弱势人群市场经济GrainConsumptionandFoodSecurityinLess-FavoredRegionsinChinaAbstractAnempiricalstudyisconductedinthispapertoanalyzefactorsaffectingfoodconsumptionofpeopleinruralareasinChina,especiallyfarmersinpovertyandlowgrainproductionregions.Theresultsshowsthatfoodconsumptionlevelofthesefarmers’areclosely,positivelyrelatedtotheirincomeandpurchasingpower;andthattheexpansionofgrainareapercentage,advocatedbyself-sufficiencypolicyasatraditionalmeasuretoenhancefoodsecurityforthesedisadvantageousgroupofpeople,wouldnegativelyaffecttheirconsumptionandexpenditureonfood.Analternativeapproachtoimproveaccessibilitytofoodforfarmersintheseless-favoredregionsthroughfurthermarket-orientedreformisthereforesuggested.JELClassification:Q180,I310,D130一、引言食品安全最基本的定义是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维持健康生活所必需的食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政府在粮食生产和食品供应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生产和供应方面看,几十年来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其中粮食产量于1996年突破5000亿kg大关后已连续数年稳定在5000亿kg左右的水平上,油料、畜禽产品、蔬菜和水果的产量也有大幅度提高。总体的粮食和食品安全已有了基本的保障。但是,如果深入到总体平均安全层面之下,关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食品占有和消费,就会发现不同群体的食品安全需求和保障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当发达地区已开始更多地关注食品的营养、卫生标准等问题时,贫困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缺粮的农村地区却仍在为获得维持基本生存的食品而努力。以2000年的调查为例,从食物消费量看,无论主食副食,贫困县1农民的消费量都低于全国水平—贫困县人均粮食消费量为228kg,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kg;蔬菜消费量为82kg,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油脂类消费量为5.1kg,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肉类消费量为14.7kg,比全国平均水平2低2kg;蛋类消费量为1.8kg,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水产品消费量为1.1kg,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1)。作为食品生产、分配和获取方面的弱势人群,他们的消费处于勉强或尚不能满足最低营养标准的水平上,因而需要研究和制定更有效的政策以提高和加强这部分人群的食品安全保障。食品不安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总量供应不足、供应的波动幅度过大、某些人群获取食品的能力不足以及达不到必要的营养卫生标准等。很明显,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时期面临不同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全国食品总量供应充足时,对弱势人群而言,食品的可获性就成为他们食品安全的关键。对贫困缺粮地区的农民来说,当地自然资源贫乏、生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