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课程内容《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材、章节、学时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所属学科初中地理教学对象初二学生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河流等自然特征。2.理解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原因。3.理解河流、绿洲、城镇、交通线路的关系。4.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特征及西气东输起止点、经过行政区、地形区、城市等。5.理解西气东输工程线路的影响因素,遇到的问题,解决措施及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塔里木盆地的海陆位置,地形图,分析海陆位置和地形对塔里木盆地气候的影响,从而总结出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看图分析能力和地理整体性思维。2.通过塔里木盆地各种瓜果图片的展示,了解并总结出塔里木盆地农业特点,培养学生“地理源自生活,学习有用的地理”的意识。3.通过观察《塔里木盆地的卫星云图》,分析塔里木盆地河流水量来源,并用小实验来验证其原理,得出其河流水文特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地理的意识。24.通过观察《塔里木盆地绿洲、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图》,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形成原因,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观察《西气东输线路分布图》,找出各线路起止点、经过行政区,地形区,城市等,得出西气东输线路分布的影响因素、施工难度及遇到的问题、解决措施,思考该工程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信息搜集能力,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提高人地协调观,树立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油气资源,西气东输工程的宏伟壮观和意义非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提高对技术创新重视度,唤起学生对解决东西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责任感,贯彻学习“有用的地理”思想,培养和树立人地协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二、学习内容内容分析《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内容,是中国区域地理的个案,是西北开发与治理的典型案例,是中国西部大开发中西气东输重大工程的重要载体和缩影,使中学生更加深入接客观地认识中国西部地区,同时对协调东西部经济发展,解决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具有深刻的意义。内容结构图: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塔里木盆地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利用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绿洲,城镇与交通线路的关系。3.理解西气东输工程意义、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措施。教学难点:运用相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分析西气东输工程意义、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措施。三、学习者特征分析知识基础:学习了中国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人口等特征,对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分析能力:具备一定的地图、数据、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能力,但是不够熟练。特别是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生活经验:生活经验缺乏,对地理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地理事物的特征理解不到位,对地理问题的解决缺乏经验。四、教学策略、方法的设计4教学策略、方法教学策略1.替代式教学策略本节课主要采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替代式教学策略,老师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替学生梳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小组学习策略在分析沙漠公路两旁的绿化带及栅栏的作用,从而延伸拓展至“以桥带路”的典型例子,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8个小组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不同区域“以桥带路”的原因及其作用。3.竞争与合作学习策略将学生分组,小组内部合作讨论得出答案,抢答,质疑得分,奖励最终得分高的小组,以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竞争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果。教学方法1.讲授法2.演示法3.讨论法4.发现法5.问题解决法教学思路整个课堂以黄西和蓓蓓两位主持人走进塔里木盆地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通过判断其真伪,分析其原因,进行相关知识延伸迁移,从而掌握本节课基本知识,掌握地理综合分析方法,增强地理人地协调观。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方式设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