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4页我国文物所有权制度辨析文物所有权制度是《文物保护法》的内核,是文物工作最根本的问题,依法保护文物所有权是文物工作的基本原则。正确理解我国文物所有权制度,对于提高广大文物工作者运用法律武器同违反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解决新时期文物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物权法的基本原理是解读文物所有权制度的基础所有权是由所有制形式决定的,是一定历史时期所有制形式在法律上的体现,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文物所有权法律关系的构成包括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因此,文物所有权制度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文物属于谁,谁是文物的主人;二是权利人对文物享有哪些权利,他人负有什么样的义务;三是怎样保护文物所有权,侵害文物所有权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在民法上,物权作为一个法律范畴,系指由法律确认的主体对物的直接管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物权往往是与债权相对而言的,物权的权利主体总是特定的,而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物权的权利人对物有无需借助他人行为的直接支配权,并且具有排他性,即一物一权,在同一个物上,不能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排斥的物权;由于物权是民事主体之间对物的一种占有关系,所以物权的客体是物而不是行为。根据物权法定主义原则,物权的种类是由法律具体规定的。目前,我国现行的物权制度体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一节对物权制度作了原则规定,其他具体制度的法律渊源是《合同法》、《担保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文物保护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关于物权的规定。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正是由于其不可再生的特点决定了文物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文物不仅作为有体物的形式存在,而且它透露、,包含的文化信息的价值往往超出了其本身。所以,文物在法律上的保护与一般的物的保护有很大的不同,这个不同之处集中地体现在《文物保护法》关于文物所有权制度的具体规定。国有文物所有权永恒不变的原则是文物所有权制度的本质特征现行(文物保护法)确认了三种文物所有制形式: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文物国家所有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文物所有权形式,其主体是全体公民,由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代表全民行使主体权利。地方人民政府及各级文物行政部门是国家授权行使管理权力的义务主体,而不是权利主体。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其他国家机关、部队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等是受国家委托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国家是国有文物所有权的唯一主体,享有所有权的全部权能。国有文物所有权的客体十分广泛,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均属国家所有。文物依据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类。依据文物移动之后其价值是否减损以及与原生环境可否分开,把文物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2002年《文物保护法》采用了这种分类,用“不可移动文第2页共4页第1页共4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4页物”取代了1982年《文物保护法》中的“文物保护单位”的章节名称,改变了大量的文物保护单位以外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立法的进步来源于对文物价值认识的深入与提高。到目前为止,从法律层面上讲,我国的文物保护仍然是对有形文物的保护。但是,从国际及国内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看,文物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也逐渐扩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西安宣言》的通过,说明文物所有权的客体进一步扩大已成为共识。《文物保护法》第五条规定:“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不因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改变而改变”。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有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不能成为买卖法律关系的客体,但是,这两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改变不影响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的恒定。《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担保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