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现代化建设进程还不相适应从上文对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描述和分析可以看到,中国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还仅仅是一个雏形,与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理想形态及其运行机制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内部还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明显具有过渡性、自发性和半封闭性等特点。相应地,这个结构雏形还有许多方面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还不相适应。(一)现代化的国家需要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继续发展完善之中,社会阶层结构同样还处在不断变迁的过程中。那么,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将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演变呢?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阶层结构呢?这不仅是一些理论问题,更是一些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l、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形态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历史地看,在不同的产业结构下,社会有不同的结构形态。农业社会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因而占主导地位的阶层是农民,整个社会的结构形态则是一座金字塔。工业社会的初级阶段以工业为主导产业,农民阶层则在不断缩小,工人阶层成为最大的社会阶层,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兴阶层,比如企业家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等等,但这时社会的中间阶层以所谓的老中间阶层为主,其规模较小,所以社会结构的形态仍然是金字塔型,但金字塔底部的构成有所变化,规模开始缩小,整个结构形态出现向橄榄型转化的趋势。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先后进入后工业社会(有人称之为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社会),以服务业、信息业、知识经济为主导产业,工人阶层的规模开始缩小,而以国家、社会和企业的管理者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等白领为主的阶层,成为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结构的形态逐渐演变成橄榄型。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态特征,可以简单概括为两头小、中间大。所谓两头小是指,拥有较多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处于最高和较高社会等级的阶层规模较小;而拥有的各种资源最少甚至没有什么资源,处于较低和最低社会等级的阶层的规模也很小。所谓中间大则是指,就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而言,社会的绝大部分成员处于社会的中间等级位置,属于社会中间层。历史经验表明,如果一个社会的社会中间层规模小,并且占人口比例很小的上层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占人口多数的下层则处于贫困状态,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稳定,就有可能发生社会动荡甚至战争和革命。相反,在社会中间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经济社会分配差距比较小,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从事体面的职业,获得比较丰足的经济收入,生活比较安定。这样的社会中间层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对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有较强的认同,他们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利益一致,他们同时也是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型消费群体,他们还是社会变迁中缓冲社会矛盾的稳定力量。无疑,在这样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中,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一般都不会很大,或者不会那么尖锐,大多数社会成员很少对社会感到不满。这样的社会是最稳定、最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社会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现代化当然是最重要的,但是,仅有经济的现代化还不够,还必须在经济结构现代化的基础上,形成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这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形成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那么,经济现代化是不巩固的、不稳定的,仍有倒退的危险。这样的例证已经不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就要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这一点更为重要,也更为本质。2、公平性、开放性和合理性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本质特征从社会阶层结构演变的客观历史过程来看,现代社会分化和社会阶层结构形成的机制与前现代社会显著不同。首先,现代社会的阶层分化以成就为取向,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取得,不是依靠其先天的或与生俱来的条件,而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也就是说,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是后致性因素,而不是先赋性因素。当然,这么说既不意味着后致性因素在前现代社会的阶层分化过程中毫无作用,也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