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总结研究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国内数据库的文献查阅,以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职业防护对策及存在的的问题为综述重点,总结了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现状。结果:护士因其工作的特殊性,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是职业危害的高危人群。结论:提高广大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认识,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加强培训和防护措施,做到有效防护,维护身心健康。[关键词]护理人员;安全防护;研究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新的化学物质及高科技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带来了新的职业性危害,护士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如果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影响了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严重损害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1]。随着对医院感染和职业性危害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评估医院环境及职业的特殊性对医务人员现存及潜在的危害。为进一步研究护士的职业防护问题,特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临床护士自身防护的文章进行综述。1.职业危害因素工作场所中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环境因素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叫做职业危害因素。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分4类:生物、化学、物理和心理危害[2]。1.1生物性危害因素大量调查结果表示,护理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和职业暴露率,导致了较高的感染率和带菌率。常见的生物性因素为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与感染患者的直接接触或接触其分泌物、组织、体液等可导致护理人员感染。含病毒浓度较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还有其他的体液,如滑膜液、胸膜液也可能传播疾病[3]。世界卫生组织的一篇综合报道指出,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的感染率比一般人群高3—6倍。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资料显示,到2000年底,美国已有多名医务人员被确诊由于职业暴露而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医护人员的结核患病率逐年升高,据调查2002年医务人员的结核患病率为4.O%,超过半数的在职医务人员结核菌素实验阳性。风疹、疱疹、腮腺炎、水痘、甲型肝炎等疾病对医护人员亦有一定的危险性。1.2化学性危害因素对护理人员造成职业危害的化学性因素主要是一些药物及消毒剂的接触,如抗肿瘤药、麻醉剂、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这些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入空气中,或由于接触暴露,多有致畸和致癌作用。1.2.1抗肿瘤药物对护理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影响最大的化学因素是抗肿瘤中药物的接触,现阶段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数为细胞毒剂,具有致突性、致癌性、致畸性。护理人员在配置和应用抗肿瘤药物及处理患者排泄物、分泌物时,可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受到危害,特别是增殖活跃、不断更新的造血细胞、生殖细胞、消化道黏膜组织和毛囊。男性睾丸萎缩、精子减少,女性子宫内膜增生低下及不育,是应用烷化剂后常见的不良反应[4]。有文献报道,随着护士在肿瘤科工作时间的延长,白细胞计数明显减少,月经异常、畸胎、流产、慢性肝损害、脱发的发生率增多;淋巴细胞染色体断裂明显增多,突变率明显增加,接触抗癌药后若干年有可能产生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恶性肿瘤[5]。有研究证实,在工作间空气或工作台表面可测到抗癌药物,有学者用气相色谱分光技术在职业接触细胞毒性药物护士尿液中检测出甲氨喋呤、环磷酰胺、铂类等药物。职业暴露于抗癌药对护士可造成毒性反应,谢金辉等进行的职业接触抗癌对护士生殖结局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可导致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增加。金力奋等对某医院肿瘤科护士职业接触抗肿瘤药对护士的遗传损伤研究显示,肿瘤科护士外围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和DNA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蒋红等[6]调查显示,有大部分的护士未完全知晓细胞毒性药物的危害,同时由于防护知识欠缺,护士在思想上重视不够,主观上认为有些措施麻烦、费时间、影响操作等,甚至不愿戴手套进行操作,是导致防护不够的重要原因。毛秀英等[7]对多所医院的肿瘤病房和多家医院的骨髓移植层流病房的化疗防护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化疗防护现状与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