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一带一路”年度报告发布会发言稿xx年“一带一路”年度报告发布会发言稿很高兴出席这个年度报告的发布,我讲一下这个报告的基本情况。“一带一路:1、2、3、4、5”,能够代表我这一年来对“一带一路”的研究和体会。第一,今天是很特殊的日子,去年3月28号出台,当时很多城市很兴奋,因为18个省份上榜。到今天,上榜不上榜不是“一带一路”成功与否的关键,关键是内容,你有没有“一带一路”的产品、“一带一路”的思路。今天这个主题叫“‘一带一路’关键词”,特别想梳理一下这一年来哪些关键词能够作为线索,对各位这一年“一带一路”的工作进行总结。所以我们请了9位专家,每位2个关键词。这2个关键词是他们这一年深刻的体会,比如说全球转型、贸易支点、自贸区商机、共同现代化、产能合作、中国智谷等等,这18个关键词专家会集中讨论。今年3月28号还是个特殊的日子,还因为总书记今天要到捷克访问。我3月3号去的捷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去年全球经济不景气,但是捷克是欧盟内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欧盟内失业率最低的国家。这个国家7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000多万,有很多品牌,比如施华洛世奇,比如捷克的啤酒、捷克的斯柯达等等。对于“16+1”捷克也是态度比较积极,双方是有合作基础的,有合作契机。今天又是总书记去捷克的第一天,我在捷克的时候,捷克的朋友跟我讲,真没想到习总书记专访欧洲一个国家,去一个7万平方公里的小国,一待就待3天。布拉格确实很漂亮,而且去捷克访问的主题也包括“一带一路”,所以就这样的背景想跟大家交流1、第1页共5页2、3、4、5。这个“5”指的是什么。5大动力机制。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民心相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民心相通是通心工程,是软联通。所以“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要做的事情,中国城市要做的事情,就是硬联通和软联通的结合。硬联通是道路桥梁港口码头,软联通是文化和人心,比如中国人对自己的自信,对全球治理的负责。这个“5”还有一个背景,是去年5月“一带一路”论坛以网络型智库的形式,让关注“一带一路”的专家有个学术交流的网络和平台。“一带一路”的实质是互联互通,所以希望学者跟企业、跟地方政府有充分的联通可能和机会。去年8月8号首届论坛,之后搞了一系列活动,比如专门组织沿线专家面面谈,专门谈论过柬埔寨、泰国。还有很多概念,比如“文化经济学”、“痛点经济学”、“智谷建设”等等,所以去年一年也做了些事情,但是还远远不够。“4”是指4大主题资源。政府、企业、智库、媒体。政府,除了中央政府以外,中国有34个省区市,包括港、澳、台,300多个地级市,2800个县,如果政府不去对接、不去作为,恐怕“一带一路”很难有活力。第二个是企业,国有企业是主力军,民营企业是生力军。现在欧美国家也在做“一带一路”,日本也在布局,美国也在布局,但是大的区别是什么。我们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多一点,但是西方国家的主体是跨国公司。中国企业老想着“走出去”,就做不到世界顶级。因为潜台词出去还要回来,要区分你我,所以文化融入总是有点难度,在沿线上面临孤立的经济存在。出去了,给当地人的感觉是:中国人来了,中国人走了;中国人又来了,中国人又走了。所以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国际化”比“走出去”更精准。国际化,代表融入,代表标准的对接、资质的获取、文化的融入。百人论坛汇集这四方面资源,有政府的同志、企业的同志,有智库的专家学者和媒体朋友。所以年度报告特点是四块:政府与政治、企业与经济、文化与人文、媒体与传播。第2页共5页“3”指的是什么。我特别赞同欧司长说的,“一带一路”真的需要专注、专业、独立、在路上。很多地方一说“一带一路”就考古式的,从五千年说起、八千年说起,但是历史多么辉煌跟今天能不能做成没有太大关系。所以专注指的是什么。不是“一带一路”服务于专家,而是在座各位专家要服务于“一带一路”,需要花很多时间专注于这个课题。去年3月份时候有很多学术讨论,“一带一路”还没做就已经有人给它定调定性了,比如说“一带一路”是不是烂尾工程等。我认为这种判断就有点轻率了。因为它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