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手工活动表现及分析手工操作活动作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类型之一,对于幼儿计划性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计划性作为一种目的性的行为状态,是一种情境性、动态化的过程,一般将其作为一种工作或活动风格加以研究。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原有经验、动手能力、个性特征、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活动内容、材料工具和组织结构等的影响,在面临同样的操作情境时,不同幼儿之间、同一幼儿的不同操作活动之间,在计划性的表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直接影响到操作材料时的行为表现。本文从幼儿在操作中表现出的计划性的角度,将大班幼儿在手工操作中的行为表现分为试误型、直觉型、程序型和“盲目”变换型四种类型,并针对不同表现类型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一:试误型幼儿A性别:男活动:废旧物品制作小汽车制作开始后,幼儿A首先选盒子,先后拿起方形礼品盒和薯片盒,将两个盒子进行拼接,接了一下,把薯片盒扔到一边,把方形盒在地上推了一下,接着将盒子的盖和底分开、重叠,再去拿薯片盒,再次比划着将两个相接。老师问起要做什么,他说做卡车。用双面胶连接失败后,他走到材料筐换另一薯片盒,看到里面还有几个盒子,就蹲下来把这些盒子一个一个连成长长的一条,小的在前,大的在后,说自己做的是火车,并用双面胶将这些盒子都粘起来。还告诉老师,后边是餐厅,前面是车厢和座位,并在最前面的盒子上竖着粘上了小瓶子和瓶盖,前面粘了吸管,说是烟囱和车灯。接下来,在盒子底部横着粘上两根吸管代表车轮。试误型是大多数幼儿在面对新的问题情境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很多研究发现,幼儿在学习的某个阶段会出现模仿性的试误或无模仿有目的的试误,通过不断尝试错误或者体验成功以解决问题。手工操作过程中,幼儿的操作会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表现出非连续性、断裂性的状态,往往是在不断地探索、尝试以后,最终明确目标、解决问题。一般来说,在幼儿具体经验不足、对材料和活动都不熟悉的情况下,幼儿认知的负担会相对过重,不能预见问题解决的目标状态,操作过程就会带有很强的试误性。当然也有部分幼儿在平常生活中的条理性、组织性不是很强,所以试误就成为他们手工操作活动中的常态行为表现。对此类操作类型,教师首先应该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同时给幼儿提供恰当的支架,促进其任务的完成,不断获得新经验或者对旧经验进行重组。其次,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注重对幼儿任务理解的验证和检查,可以使用幼儿复述和集体讨论策略,澄清幼儿对要求的理解和认识,让幼儿明确自己的任务,并利用出声言语达到自己调控的目的。同时给幼儿思考和计划的时间,强调做事的秩序性和条理性。再次,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要对幼儿的操作进行监控和反馈,在程序和策略上进行讨论与提升,使幼儿的经验得以系统化,让其发现问题、寻求解决的策略、反思自己的操作,从而提高幼儿操作的目的性和策略性,使其有意识、有计划地“试误”。最后,将计划性的培养渗透在其他活动组织过程中,给幼儿自我计划的机会,并尽可能鼓励幼儿自己制定目标、选择方法、有目的地解决问题。二:直觉型幼儿B性别:男活动:废旧物品制作小汽车操作一开始,幼儿B选了一个扁平的长方形盒子、四个矿泉水瓶盖、两根吸管、一个小垫子,接着开始制作。在瓶盖上粘上双面胶,再将瓶盖粘在盒子的两边,前后各两个瓶盖,作为车轮。在盒子的上方粘了两根吸管,像是车子的两个车灯。他很快就做好了,自己欣赏起来。直觉型是一种直觉的、近似自动化的操作状态,在整个过程中很难看出问题解决的程序和环节,幼儿直接围绕目的进行操作,体现出一种似乎很高的计划水平。简单的计划始于生命早期,威勒兹(Willatts,1989)的研究表明,9个月的婴儿在面对某些情境时就能够洞察问题的本质,不需要任何试误,表现出像计划的直觉性行为。5岁时,儿童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了某种计划。对直觉型操作的幼儿,最重要的是让幼儿表达和述说自己的思考和操作,让其隐性思维显性化,作为自我经验提升积累的途径。在欣赏和评价环节,教师可以请幼儿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思考或操作过程,让幼儿将潜意识的经验提升到有意识状态,进行思维一言语一思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