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工业转型的不同路径选择中国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而必须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同时完成由半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两个转变,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第1章信息化背景下的工业化进程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通过信息技术,生产将可以是分散式,每栋建筑都可以利用自己产生的能源进行生产,而订单和用户需求也可以及时传达给生产方,而生产方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展示和销售自己的产品,这几乎省去了不必要的成本。过去的工厂是以制造无数相同产品为基础,但未来的工厂将致力于大规模定制——并且可能看上去更像织布工的小屋,而非大企业的装配线。这似乎是未来信息化的全新憧憬。世界近现代史其实是一部全球经济的工业化史。按照进入工业化的时间序列及其阶段性特征,一般可将工业化分为三种模式:早期工业化的英国模式,中期工业化的美国模式,晚期快速工业化的日本德国模式。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自由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英国工业化模式以自由放任为显著特征,机器工厂代替了人工作坊。英国模式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经济发展,使其成为19世纪的世界霸主。美国工业化实际上是英国工业化的延续,但与英国模式不同的是,前者把工业化根植在其广阔的土地上——美国的“西部运动”成就了铁路、石油、机械、采矿等重工业。美国是全球工业化最彻底和最成熟的国家之一,以电气化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两次世界大战都大大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制造业的出口导向以及军国主义的战争扩张是德国、日本工业化的两个驱动轮子,日德国模式注重发展教育科技,并在政府干预下迅速改革传统生产体制,建立适合大生产的托拉斯集团,扩张侵略、掠夺财富也是其工业化的主要特征。但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消耗了全球已探明能源的70%和其他矿产资源的60%。西方国家走传统工业化的道路,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过量消耗资源的代价。中国曾经是一个错失工业革命机会的国家,一直把加速工业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成就世界瞩目,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产品生产制造基地,很多种工业产品生产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不过,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不可能逾越世界工业化过程所经历的各个主要阶段,也很难完全另辟蹊径。实际上,中国在工业化的前期和中期,实际上也沿袭了发达国家所走的老路,在工业化进程中,“三高两低”特征突出,即物耗高、能耗高、环境代价高,而人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低。信息技术革命为全球工业化提供了另外一种工业化的途径,信息技术更能代表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和发展阶段。1969年5月17日,国际电信联盟把每年的5月17日定为“世界电信日”;200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将每年的5月17日定为世界信息社会日,现在每年的5月17日全世界的各个国家都要庆祝这两个节日,这也标志着人类已开始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化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战略选择,例如,日本政府在2001年制订了《电子日本战略》(e-Japan),这一战略提出日本要力争在5年之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IT国家。到了2003年,日本推出了《电子日本战略二》,提出要发展7个领域——医疗、食品、生活、中小企业、知识、劳动就业和行政。欧盟于2000年制定了“电子欧洲”的计划,其目标是每一个居民家庭、企业和政府都进入数字时代,享用最先进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创业精神为支柱的“数字文化”的欧洲,建立消费信任,以增进社会的融合。印度在1998年就提出,到2008年全面实现信息化,其战略目标是“加速推动世界级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2008年印度软件和IT服务业出口已达500亿美元,上述目标已经实现,其网络能力年均增长30%,所有的学校和医院、行业都实现了IT应用和IT教育。1965年4月,Intel公司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发表文章称,计算机芯片的性能每年增加一倍,而制造成本则会相应减少。后来很多人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证明,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大约每18个月翻一番,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你的晶体管数目约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