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学习讲稿:大变局下的“一带一路”战略干部学习讲稿:“一带一路”的背景与经济逻辑文洋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博士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我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一带一路”的背景与经济逻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主要内容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第二,“一带一路”的经济逻辑。一、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一)全球亟需增长新动力中国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这里有五个原因,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首先,全球急需增长的新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增长格局包括中国的经贸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集中地表现为双重的重心转移,什么是双重的重心转移。第一个方面,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实现了历史性的提升,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从原来的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那另一方面,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也在不断地加强,中国对外经贸增长的重心正在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所以表现出双重的重心转移的现象。我们通过这张图一同来了解一下全球经济总量的分布格局的变化,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的经济地位发生逆转,我们来看这张图,上面蓝色的柱子代表了发达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而红色的柱子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本世纪初,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当中的比重是大于发展中国家的,可是在2008年,这一格局发生了变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首次地超过了发达国家,一直到2014年,这一条红色的柱子越来越长,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当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现在的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57.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超过了发达国家。我们再从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角度来看,这张图显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蓝色的柱子代表发达国家的贡献,红色的柱子代表的是发展中国家的贡献,在2000年,全球gdp增长的构成当中,发达国家贡献了80%,而第1页共6页发展中国家只贡献了20%,但到了2013年,我们再来看贡献,发生了一个逆转,表现为发达国家为19%,而发展中国家贡献了81%。这一贡献的构成比同样是2:8,但贡献的主体却发生了变化,所以,这一时期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的特点表现出“二八易位”的特点。从上述的两个表中可以发现,整个世界经济都在进行重构,因此,以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下去。。我们来看具体所发生的变化。非常突出的一点是表现在中国的资本流动方面。过去的30年,中国通过引进外商投资,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那外商投资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之一。我们利用优惠的税收政策、土地政策去吸引外资。在2008年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之前,外资企业甚至比内资企业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在那段时期,我们从这张图当中就可以看到,中国的引进外资一直是呈现着快速的增长趋势,所以,最终也是引进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但在2008年之后,中国的资本结构出现了较大的调整,中国开始大规模地海外投资,从2008年到2014年,平均每年以14%的速度在增加。2014年,中国的对外投资达到了1230亿美元,首次超过了中国的引进外资,所以,2014年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元年,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的对外开放经济已经从原来的“引进来”,发展到“走出去”,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再从中国的贸易结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这是一条微笑曲线图,它反映了国际产品分工和价值的分配,来自不同的国家的不同企业,只需要完成某个环节的工作,而不需要从头到尾进行同一种产品的生产,那这些环节包括市场调研、技术研发、零部件的生产、加工组装以及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每个环节所得到的附加值的增加是不同的,这是全球的产业链,全球产业链一般由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所主导,中国由于缺乏这种核心的生产技术,主要是从事组装加工环节,我们提供土地、厂房、劳动力,但由于我们不掌握核心的技术,所以我们的获益是很低的。而发达国家掌握研发和流通的环节,它们成为价值链最大的受第2页共6页益者。这张图当中显示的是个人计算机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