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30页建国以来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回顾江小涓一、概述建国以来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应该包括建国后前30年在“再生产理论”范畴内的相关研究、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在“经济结构”范畴内的相关研究和80年代中期以来在“产业结构”范畴内的相关研究。据我对有关文献很不完全的流览,迄今为止,国内专门论述这个主题的专著(不含教科书和译著)有50本以上,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达千篇以上。此外,在八十年代初中期,约有20多本述评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文集中,有专章评论经济学界对再生产问题和经济结构问题的理论研究。[1]改革开放之前,国内没有专门的学科研究产业组织问题。与产业组织相关问题的讨论,主要是“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以及专业化生产与协作问题,相关问题的专著和论文也较少。我国产业组织的理论研究是80年代中期以来才逐步发展的,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后期,以产业组织为主题或主题之一的专著(不含教科书和译著)约有20本,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也达400篇以上。[2]建国以来,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其讲话和文章中阐述过与产业结构有关的问题,中央许多重要文献对产业结构问题也有过讨论。与产业组织有关的阐述和讨论在改革开放前较少,改革开放以后重视程度明显增加。这些阐述和讨论不仅对我国经济建设实践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对经济学界理论研究的方向、框架、内容和方法都有重要影响。此外,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中有几次大的反复,每次都与结构的失衡有直接关系,引起经济理论界对产业结构问题几次比较集中的讨论。在回顾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理论发展脉络,不能离开这些重要的政治与经济实践背景。70年代末期之前,我国经济学界对产业结构问题的第2页共30页第1页共3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30页理论研究中,一直存在不同观点的争鸣,但基本研究框架受到苏联范式的限定,集中于对两大部类关系和农、轻、重关系的讨论;在产业组织领域,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是重点讨论的问题。80年代初期,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实证分析成为产业结构研究的重点,但仍然主要在两大部类或农、轻、重关系的框架内进行;产业组织研究的重点也是现实问题,重点转为大、中、小企业的关系研究。80年代中期前后,西方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被介绍进我国,我国经济学界的研究范式向多样化变化,一些学者开始尝试采用西方产业经济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框架,产业结构问题和产业组织问题被置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周期、市场结构、经济体制等大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方法从逻辑推理为主转向更多地使用经验实证方法,从定量分析为主转向定量与定性研究并重。下面对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分四个阶段简述如下。二·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研究概况(一)经济建设与政治背景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1954年9月,周恩来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即冶金工业、燃料工业、电力工业、机器制造工业和化学工业,因为只有依靠重工业,才能保证整个工业的发展。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中之重是发展重工业,重工业投资占工业投资额的85%.从1958年开始,由于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缺乏认识和对自身能力的过高估计,“大跃进”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对一些重要产品如钢产量、煤产量等提出了不切实际的高增长指标,重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畸形、劣质高速增长,国民经济及工业内部主要比例关系失调的情况日益恶化。1961年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国民经济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提出在国民经济中,要优先安排农业的发展,在工业方面,要优先安排轻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在重工业内部,要加强采掘工业第3页共30页第2页共3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30页的生产。经过1963-1965三年调整之后,国民经济失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工业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