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网民和非网民对互联网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看法很不相同。网民(51%)从实际的用网经验出发,比非网民(42%)更倾向于看到互联网对人有益的一面,统计检验表明:网民和非网民在此有显著的差异。而对于同样是网民的人来说,用网的时间越长,也越倾向于认为互联网“利大于弊”(图2-2)。由此可见,尽管互联网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网络的主要内容和功能应该是有益的,并且,这种益处,只有在真正使用之后才能体会到。有趣的是,在对待互联网的态度上,男性(51.9%)比女性(43.7%)更倾向于认为互联网利大于弊,统计检验表明,二者差异显著。用网的时间越长,产生对互联网的正面认识的可能性越大除了直接由被访对象回答互联网的利弊之外,我们还通过20个问题(请参见附录1的问卷BD题)来考察被访对象对互联网的态度。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通过因子分析,可以把这20个问题分为4个因子。我们根据问题的内容,初步把这4个因子命名为:对互联网的正面量表、沟通量表、负面量表和负面信息量表。在正面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说明人们对互联网的功能越持肯定的态度;在沟通量表上得分越高,说明人们越趋向于认同互联网的沟通功能;在负面量表上得分越高,说明人们对互联网的功能持否定态度;在负面信息量表上得分越高,人们越有可能认为互联网上充斥许多不良信息(如色情内容等),有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互联网的正面态度和负面态度并不是在同一个维度上,一个人可以在保持对互联网保持高度负面态度的同时,也可以对其持高度正面的态度,尽管这两个维度之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7,参见表1)。同时,我们还注意到,负面量表和负面信息量表高度相关(r=0.652),正面量表和沟通量表高度相关(r=0.605)。图为四个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正如在前面已经看到的那样,在对互联网的比拟和对互联网的利弊观上,网民和非网民在对互联网的看法有显著的差别。用上述四个量表来衡量,网民与非网民之间在对互联网的态度上仍然有相当大的差异,只有正面量表上例外(参见表2)。在负面量表上,网民的平均得分是1.1113,非网民的平均得分是1.2762,两者之间相差0.1649,与网民相比,非网民对互联网负面态度的强度上升了14.8%;在负面信息量表上,也存在类似趋势,只是程度比较弱一些(上升幅度仅仅只有3.2%,即)。在沟通量表上,非网民的平均得分是0.3973,而网民却高达0.4581,两者相差0.0608,与网民相比,非网民在沟通量表上的得分下降了15.3%。这些数据表明,接触网络可以显著改变人们对互联网的负面态度,使得他们更强烈地认同互联网的沟通功能;但对提升正面态度和弱化对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印象没有多大作用(注:当然,这种差异也可能存在于使用互联网之前,即存在“预选择”的问题,对互联网持负面态度、又看不到其实际功用的人,上网的概率更低。在一个截面调查中,我们无法把这种效应和因为使用互联网而产生的因果效应区分开来)。网民和非网民对互联网的态度差异不同年龄群体对互联网的态度差异不同年龄群体对互联网的态度差异不同年龄群体在这四个量表上的分化,和前面的网民和非网民之间的分化很相似(参见表2-3)。本调查报告著作权归项目主持人所有,任何形式引用请注明来源:“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互联网报告”。任何形式全文或部分刊载本报告内容(少量引用除外),必须获得著作权人同意。浅谈网络的利与弊类型:杂文作者:喵喵2003-5-5发表于红袖添香在人类发展史上,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已有一段相当长的历史。但是,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互联网,不知从何时开始,悄悄地进入、并且融入我们的生活。现代的社会发展,对于互联网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依赖程度。网络,给信息带来了强大而有力的传播途径,并且大大缩短了信息发布和接收的时间,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自从网络开始慢慢普及,各大公司纷纷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页和网站,介绍公司的情况、宣传公司的产品。更多的公司已经在网上公开征集订单,更好地推销自己的产品。类似的网站越开越多,许多不同种类的网上商城开业,并且标榜自己的产品比平常到市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