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工组织设计1施工组织设计文字说明第一章、施工技术方案一、工程概况主城二环快速系统改扩建工程西二环段改扩建工程位于云南省西二环路,北起小屯立交北侧,向南经过黄土坡立交、西苑立交,止于成昆铁路接明波立交,全长约4.8km。北段小屯立交和黄土坡立交位于盆地边缘残丘地貌,黄土坡立交以南主要为断陷盆地北部滇池湖积准平原地貌。工程沿线无较大规模自然水系,有小河一条(运粮河),该河南北流向,在WK2+450.00桩号以北于西二环路东侧,随后斜穿西二环路后沿西二环路西侧走行。目前,运粮河大部分区段已被改建成暗河,对本工程桥梁及地道布置影响较大。本工程高架主线跨越的横向道路及铁路主要有:海屯路、二环北路、昆瑞公路(学府路)、科医路、米轨铁路、茭菱路、人民西路、兴苑路(云山路)等。其中本工程与二环北路、昆瑞公路(学府路)、人民西路相交处分别为既有的小屯立交、黄土坡立交和西苑立交,本工程按全高架快速系统设置后,需对上述立交进行改建。二、主要技术标准1、载荷等级高架及地面道路:城一A级;既有西苑立交跨线桥保留,桥梁载荷等级:汽一20级设计,挂一100验算;人群载荷:按《城市桥梁设计载荷标准》取值。2、桥面宽度及地道结构宽度高架桥主线标准段按双向六车道考虑,桥面布置为:0.5m(防撞墙)+12.Om(车行道)+0.5m(防撞墙)+12.Om(车行道)+0.5m(防撞墙),桥面全宽25.5m。高架匝道按单车道考虑,主线平行匝道与立交匝道桥宽度均8m。3、行车速度高架桥主线:60km/h高架匝道及地面道路:40km/h4、桥下净空高度城市快速路:≥5.0m城市主干路:≥5.Om城市次干路:≥4.5m匝道:≥5.Om准轨铁路:≥8.5m.米轨铁路:≥6.5m轻轨:≥4.6m5、抗震设计:地震基本烈度8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g,重要性修正系数为1.3。三、地形位置及自然概貌1、工程地质条件本工程地貌类型主要为断陷盆地北部滇池湖积准平原地貌,北段小屯立交和黄土坡立交位于盆地边缘残丘地貌。根据勘察报告揭示,本工程地层层次多,地层结构复杂,在勘探深度范围内由上至下出露着如下一套地层:杂填土---硬壳红层---粘性土夹泥炭质土、粉土、砾砂---粘性土夹粉土、局部夹泥炭质土---粘性土夹粉土、局部夹砾砂---粘性土夹粉土、局部夹泥炭质土和砾砂---粉土与粘性土互层。根据其成因、岩性、沉积旋回,各地层分为7个大层:第(1)大层:由人工填土构成,松散,性质差;第(2)大层:为一套冲洪积粘性土(硬壳红层),物理力学性质一般;第(3)大层:为一套洪湖积粘性土夹粉土,局部路段顶部夹泥炭质土,物理力学性质较差;第(4)大层:为一套以冲、湖积粘性土为主,夹薄层冲积粉土夹粉砂,WK4+400以南夹厚度较大的泥炭质土,空隙比大、压缩性高,物理力学性质较差;第(5)大层:为一套冲、洪积粉土夹砂与粘性土互层,粉土夹砂为主,有机质含量少,自身固结良好,厚度由北向南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且WK2+250以后厚度较大而稳定,可作荷载较小的桩基较理想的持力层。第(6)大层:为一套以冲、湖积粘性土与粉土夹粉砂互层的地层,北端夹砾砂,中、南段局部夹泥炭质土。该层除泥炭质土外,其它各亚层物理力学性质较好。第(7)大层:为一套以冲积粉土夹粉砂为主,夹粘性土层,局部夹砾砂,有机质含量少,自身固结良好,埋深由北向南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可作大荷载桩基较理想的持力层。一、施工总体布署(一)、技术准备施工人员进场后立即开展技术准备工作,技术准备分为内业技术准备和外业技术准备。1、内业准备我司人员进场后在项目总工的带领下,审核施工图纸,编写审核报告,进行临时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编写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计划、施工工艺标准及保证措施,制定技术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备齐必要的参考资料,采集规范规定和要求的符合性数据,即时提供给业主或监理工程师的其它资料。进行岗前培训。2、外业准备进行现场交接桩、复测,料场调查、材料合格性分析,选定施工配合比,测试仪器的计量标定。技术准备按时间进程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前期是基础,中期是强化,后期是完善。需做到项目齐全、标准正确、内容完善、计划超前、交底及时。(二)、施工总平面布置1、临时房屋设施项目经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