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达标(36分)1.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解析“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C项过分强调了唐太宗个人的作用,英雄人物不能单独创造历史。答案C2.《步辇图》描绘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B.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析结合史实进行判断。与吐蕃是和亲而不是册封和互派使者的方式,因此B、C两项错误;当时吐蕃不在唐朝的管辖范围之内,因此D项错误。答案A3.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解析“抚”是一种开明的民族政策,更有利于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从而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答案B4.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之,曰:“安事苦民。”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①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②唐初无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④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任何朝代边疆问题都无法彻底解决,显然②不对,而①更无根据。答案C5.“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涵信息归纳完整的是()。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③④解析由材料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可知④正确;由文成公主入藏可知①②正确;由“布达拉”含义可知③正确。答案A6.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解析唐太宗是古代封建君主,其意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D两项不符合加强君权,分割、削弱相权之趋势。C项错在中央权力下移,应是中央权力集中、上移。答案A7.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生动地刻画了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繁华景象。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A.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B.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D.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解析A项中百姓富足安康不符合史实;B项夸大了唐太宗的个人作用;D项应为李世民的做法;C项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答案C8.假如你生活在唐太宗时代的长安,不可能看到的社会现象是()。A.鸿胪寺官员接待朝鲜的使者B.唐朝贵族迎娶罗马商人之女C.日本人在唐政府中担任官职D.唐太宗下令禁止摩尼教传播解析本题属于情景创设式选择题,主要考查灵活迁移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明确唐太宗对中外交往的态度和措施。唐太宗主张“示存异方之教”,促进了佛教、景教、回教和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故D项与史实不符;唐太宗曾在六部下设立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并鼓励外国商人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故A、B、C三项符合史实。答案D9.唐代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最根本的原因是()。A.唐代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对外交通发达C.统治阶级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D.唐代重视对外贸易解析在封建社会的历史环境中,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对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