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创新型国家建立和改革方案思索VIP免费

创新型国家建立和改革方案思索_第1页
创新型国家建立和改革方案思索_第2页
创新型国家建立和改革方案思索_第3页
创新型国家建立和改革方案思索摘要。日前,第六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分论坛“创新型国家与高技术产业发展”论坛在武汉召开。会议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与自主创新战略的必然性、中国自主创新的现状与问题、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推动力量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制度安排四个方面展开。本文是此次论坛的综述。日前,第六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分论坛“创新型国家与高技术产业发展”论坛在武汉召开。会议由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院长辜胜阻教授主持。来自政界、学界和企业界的多位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士汇聚一堂,就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会议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创新型国家建设与自主创新战略的必然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和重大战略性目标。辜胜阻教授首先指出,多重因素决定了当前我国必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目前,我国的经济存在着“大而不强,快而不优”问题,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较高。过去十年,中国质优价廉的出口产品给海外消费者带来极大的好处,留给自己的只是微薄加工费和大量消耗及污染。中国经济发展仍然依赖“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出口加工业,始终处在“微笑曲线”的最底端,只分享了全球价值链中微薄的利润。伴随着能源约束、环境约束以及高成本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然面临着“高速增长与科学发展”的发展观的选择和“低劳力成本优势与创新品牌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我们必须摒弃旧思路、旧模式,探索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这就要求必须重视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冬先生认为,国家发展道路概括来讲一般有三种:资源发展型、制造业依附型、创新第1页共7页发展型。一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演化,应逐步由资源型向依附型过渡并最终走上创新型的发展的道路。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5287.5亿美元,但在出口额和进口额中,外资企业的比重分别达到88.1%和79.8%;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的比重达87.3%,占绝对主导地位,我国仍然是制造业依附型的国家。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简新华教授进一步分析指出,除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外,克服高新技术引进困难的需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决定了中国已经进入由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的经济技术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彭壮壮博士从当前的国际潮流和世界信息化变革的趋势分析了我国自主创新面临的机遇。他认为,全球范围内创新中心的多极化将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国际潮流,创新平台或工具的易获得性、虚拟社区趋于强化及知识产权更难保护是信息社会的三大变革趋势。在这种环境下,人才、信息、知识的全球流动将无处不在。简新华教授进一步从我国科学技术队伍、技术水平、资金状况、企业制度等自身条件出发,说明了我国已初步具备进行自主创新的必要的技术力量和基础。二、中国自主创新的现状与问题1、企业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当前,创新的“国家意志”呼声高涨,但是现实中企业自主创新的状况并不乐观。辜胜阻教授将当前企业创新面临的问题概括为:①动力不足,不想创新。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一些民营企业家感叹,靠技术创新不如通过经营房地产利润来得快和高;靠引进合资可以省时、省事。②风险太大,不敢创新。“成三败七,九死一生”是创新活动的典型特征。有关研究表明,约有50%的中小企业在创立的3年内死亡了。中小企业面临一种“生不快,长不大,活不长”的发展环境。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创新恐惧症”。有企业甚至认为:“不创新是等死,创新也是找死”。此外,“你创新,我冒仿”的市场环境第2页共7页也让企业不敢创新。③能力有限,不会创新。技术可以引进,但技...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