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典礼致辞:提升专业素养激发自主潜能开学典礼致辞:提升专业素养激发自主潜能各位同学,老师们。大家好。寒假带着春节的喜庆一晃而过,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步入了一个新的学期。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四个关键词:教育使命、专业素养、自主潜能和学习力。所谓使命,即重大责任。教育不承载使命,容易盲目;教育不担当责任,必然轻薄。真正的教育不仅追求效能,更重要的是丰富的灵魂,具有明确而坚定的价值追求。自觉承载使命与责任,十三中的教育才会有高度,十三中的师生才会有发展。学校始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的办学理念,将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不断传承和弘扬优良交化传统,崇尚科学与人文精神,高质量立校,宽视野办学,形成了以校训志远行近和校风务实求高为核心的十三中精神。学校通过教师研究型的教与学生自主性的学的基本策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培养专业素养、自主精神和审美情趣等特质,促进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发现潜能,实现潜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因为要走在前面,所以需要专业支撑;因为自主,所以才会有活力;因为专业,所以才会有魅力。读书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习惯,而养育了读书习惯,将终生受益。从心态到心境,诚实、质朴,绚烂归于平淡,沉下心来读进去,继而让人生内涵得以滋养而丰厚、精神品格得以提炼而升华。有的书改变了个人命运,有的书改变了世界历史。培根说过读书就是将别人的思想变成一块块石头,然后建筑起自己的思想殿堂。《西宁晚报》于2013年7月18日刊出了一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的文章《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之后红遍网络。文章写道: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我蹑手蹑脚地起身去厕所,穿过了许多排座位,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第1页共5页是中国人,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有人读书,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子书阅读器、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中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中国是一个有着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当然,我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不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但微博和微信的太过流行也让我担心,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而真正的阅读是,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完全不是那些碎片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外国友人的话语让国人汗颜。面对中学的读书生活,上课、作业、锻炼、自习、交流、阅览、活动等,我们做的怎样呢。这让我想起了曾在网上传播的两张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四点的照片: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专心学习;图片配文这样写道:哈佛是一种象征。人到底有怎样的发挥潜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哈佛不是神话,而是一个证明,是人的意志、精神、抱负、理想的证明。在我国也有世界一流的大学,70多年前设于昆明的西南联大。在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环境里,8年时间,西南联大共就培养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97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成为真正的大师之园,举世罕见。林语堂到西南联大演讲,热泪横流,感慨万千:西南联大物质生活不得了,精神生活了不得。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一种伟大的乐观主义精神、理想主义精神,一种真正尊重学术、学风纯正的文化,铸就了西南联大的辉煌。梅贻琦校长针对师生关系,提出了从游的比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第2页共5页我们再观察美国的一所学校:近20年来,全球五百强中,从该校毕业出来的董事长1000多名,副董事长2000多名,总经理或者董事一级人才高达5000多名,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