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7页寓言教学:以“矛盾”催生智慧——《伊索寓言》教学实录及评析魏星上课对象: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四(1)班【教学现场】(第二课时)一、异中求同,生成矛盾师:课文中有三个小故事,谁来讲一讲?(学生复述《狐狸和葡萄》、《狼来了》和《蝉和狐狸》,略)师:这三个故事非常有趣。你们看,故事中的人物走出来了(呈现课文人物的语言)——谁来读一读他们的话?生(读):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师:不吃也罢,吃了会酸掉牙的!(众笑)生(读):狼来了,狼来了!师:狼来了吗?顶多是狼狗来了!(学生重读,读出了惊慌失措的语气)生(读):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天才的歌唱家!师:忽然想起了一句话:你真是——生(齐):太有才了!师:这三句话说话人不一样,表达的意思不一样,但有相同的地方,你发现了没有?(课堂出现暂时的阻滞。)生:这三句话都有引号。师:一年级的孩子都能看出来。(笑声)生:这三句话的后面都有一个目的。生:这三句话都是忽悠人的,一读就知道说的不是真心话,是谎话。师:那葡萄架下的狐狸忽悠谁呢?生:忽悠自己。师:呵呵,用一个成语就是——生:自欺欺人。师:同学们找到三句话的相同点了,(板书:说谎)说谎时心会发慌的,这个“慌”字怎么写呢?(区别“谎”与“慌”的写法。)师(生成矛盾):那两只狐狸、还有那个放羊的孩子为什么要撒谎呢?自由地朗读课文,找出具体的词句支持自己的观点,选一个故事讲讲自己的想法。(学生读、悟,课堂陷入长时间的沉静。)葡萄架下的狐狸:“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牧羊的孩子:“狼来了,狼来了!”大树下的狐狸:“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第2页共7页第1页共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7页二、同中求异,生成矛盾片段1.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想一想,葡萄架下的狐狸、大树下的狐狸,还有那个牧羊的孩子,为什么撒谎呢?生:其实葡萄本来不是酸的,狐狸是非常想吃到它的,我从“成熟”、“馋得直流口水”可以看出来。因为他吃不到葡萄,想尽办法都白费劲,所以就说葡萄是酸的,吃了牙齿会酸掉的,不划算的。生:我从“想尽办法”也可以看出狐狸一心想吃到葡萄。师:吃不到葡萄,就说这个话来——生:安慰自己。(师板书:安慰)师:同学们能够联系具体的词句来谈,非常好!那些葡萄晶莹剔透、非常诱人,馋得狐狸的牙齿格格地响啊,可是他眼睛看得见,嘴巴够不到哇。(生笑)——想一想,这里的“酸”是什么意思呢?生:不是说葡萄是酸的,而是说心里发酸。生:心里有些妒忌。生:就是吃醋了。生:心里酸溜溜的,有点难过。师:嗯,心里酸溜溜的,就把甜的说成——(学生接“酸的”)把好的说成——(学生接“坏的”)把美的说成——(学生接“丑的”)这个酸溜溜的话该怎么读呢?(学生练习读出语气,指名读,评读,略。)师(再次激疑):狐狸先生的这句话,已经成了世界性的俗语了。——假如,葡萄架上的一只麻雀看见了,告诉他这葡萄是甜的,面对这尴尬的情景,狐狸又会怎么酸溜溜地说呢?(课堂中再次出现“涩”味,过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生:甜的就甜的呗,我这几天恰好牙齿疼,才不要吃呢。(笑声)生:这葡萄肯定被小鸟咬了洞,吃了会拉肚子的。(众笑)生:不管你怎么说,这葡萄就是酸的!生:哎哟歪,谁希罕这东西啊!(众笑)生:这里面肯定有虫子,吃了肯定不好过。再说了,我是食肉动物,什么没吃过,谁稀罕这个啊,不吃,不吃,就是不吃!师(再次激疑):这个“酸”字读懂了!“酸葡萄心理”有趣的!——同学们,假如有人告诉狐狸,伊索先生知道了这件事,并为此嘲笑它了,狐狸先生又会怎么对伊索说呢?生:伊索先生您太尖酸刻薄了,我要是能吃到葡萄,干嘛会这样说呢?(笑声)生:伊索先生,我这样不是为了心里好受一点吗,干嘛嘲笑我呢?师:这样看来,狐狸有可气、可笑、可悲、可叹的一面,同时也有可爱的一面哦。——同学们,让我们有声有色地讲讲这个故事。(学生有感情地读、述。)片段2.师: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