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亩小麦新品种展示管理方案管理方案1.1品种选择品种应是通过XX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或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XX省淮北中部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1.2整地深耕细耙,耕耙配套,提高整地质量,采用机耕,耕深20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不漏耕,耕透耙透,无明暗坷垃,达到上松下实,耕后复平,作畦后细平,保证浇水均匀,不冲不淤。提倡周深松机隔年深松,以破除犁底层,增加土壤蓄水能力。1.3施肥1.3.1施肥原则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基追结合,氮肥后移;根据土壤硼、锌、锰等含量及小麦却素症状针对性地使用微量元素。1.3.2施肥总量按每亩施优质农家肥3000kg,纯氮14—16kg,五氧化二磷6~7kg,氧化钾6~8kg,硫酸锌1kg。1.3.3肥料分配有机肥磷、钾化肥及锌肥一次性全部用作基肥;氮肥的60%做基肥,40%作追肥。1.3.4施肥方法深施基肥:可采用犁沟深施和撒肥深翻两种方法。干旱年份采用犁沟深施,即随犁地将肥料施于犁沟,随即翻垡覆盖;土壤湿度较大,采用先撒施肥料,然后翻耕将肥料埋入土中。追肥施用方法:用耧穿施或趁雨撒施或喷施。1.4播种1.4.1种子质量选用的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规定指标。种子纯度≥99.9%,净度≥99.0%,发芽率≥85%,水份≤13.0%。1.4.2种子处理播前用50%辛硫磷乳油50毫升+15%粉锈宁75克+水3公第1页共17页斤搅匀,拌麦种50公斤,边喷边拌,拌后稍等晾干后播种。1.4.3播种期播期在10月6日。1.4.2播种量按每亩播种量10公斤.1.2.3播种方式机械条播,行距20厘米,播种深度3~4厘米。1.5田间管理1.5.1年前管理1.5.1.1壮苗标准12月下旬,小麦进入越冬期时,淮北地区半冬性品种主茎叶达到6~7片,3~4个分蘖,6—8条次生根,总茎蘖数60~70万/亩。春性品种主茎叶达到5—6片,2~3个分蘖,4~6条次生根,总茎蘖数50~60万/亩。1.5.1.2化学除草可用75%巨星或20%使它隆于年前或春季小麦拔节前进行防除。1.5.1.3培育壮苗长势偏弱或发生冻害麦田,在越冬期结合腊肥早施分蘖肥,宣选用优质的腐熟有机肥,按每亩2000~3000公斤,或亩施尿素4—5公斤。播种出苗较早,11月下旬主茎已有6叶1心的,越冬期有可能拔节的麦田,中耕l~2次;或每亩用壮丰安35毫升,对水4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化控蹲苗。1.5.2年后管理1.5.2.1中耕除草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问,结台施肥、灌溉、培土等适时进行中耕,中耕深度一般3~5厘米,群体偏大的旺苗,深锄7~10厘米。中耕可以增加次生根数量,抗旱保墒,控制群体,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1.5.2.2追施拔节肥在小麦基部节间定长(一般在3月中下旬)时追施拔节肥,一般每亩迫施尿素10公斤左右。能延缓小麦衰老,增加每穗粒数和粒重,有利于提高籽粒蛋自质含量。1.5.2.3叶面喷肥在小麦灌浆期,叶面喷施1%~2%的尿素和0.3%~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1~2次,可增加粒重,提高籽粒品质。也可把尿素磷酸二氢钾与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混配,开展“一喷三防”,一次施药可达到防虫防病、提质第2页共17页增产和节本增收的目的。1.6防治病虫害1.6.1防治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应世到对症下药,适时用药,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和合理混用,按照规定的浓度要求合理使用。1.6.2防治方法1.6.2.1赤霉病小麦扬花初期,选用多菌灵、使百功或多菌灵加烯唑醇喷雾。重发年份,可在初花和盛花期两次喷药。小麦盛花期后慎用粉锈宁,以免影响结实。根据预报,雨前喷药预防,必要时雨后补喷。喷药时要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1.6.2.2纹枯病小麦拔节期平均病株率达10%~15%,用烯唑醇或井岗霉素对水喷雾,播前可用立克秀、井岗霉素或蜡质芽子包杆菌拌种预防冬前发病。1.6.2.3白粉病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病株率达20%时选用三唑酮(粉锈宁)或烯唑醇(禾果利)可湿陛粉剂喷雾。1.6.2.4锈病采用立克秀或三唑酮(粉锈宁)等拌种预防,还可兼治早期白粉病、纹枯病、全蚀病、散黑穗病等病害,加入杀虫剂可兼治地下害虫。大田发病普遍率达3%时,选用烯唑醇、丙环唑乳油(利惠)喷霉,穗期可结合“一喷多防”,防病、防虫、兼...